家庭生活不和諧易致孩子自卑
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能夠互相理解,更尊重各個成員的意志和自由,鼓勵各個家庭成員的信心,有利于各個成員有效的發揮出自己的潛質,實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但不幸的是,許多家庭就缺乏這種和諧和幸福感。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對于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或者家庭成員間的沖突,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因自卑墜亡的17歲少女,便深受其害。
父母的離異,家庭的冷漠讓17歲的女孩感受不到家存在的意義,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女孩只感到自卑、悲觀。因為極度缺乏關愛,于是把愛寄托在一個大齡的已婚男人身上,但意識到自己當了母親最討厭的小三,不知道應該怎么做,道德和良知時時鞭笞著她的內心,女孩無法走出來,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管是父母離婚還是家庭生活問題多、不和諧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尤其是以下的5種情況。
家庭生活不和諧的具體表現
1、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一旦離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壞。這種打擊對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對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
父(母)的遺棄和冷落導致孩子自卑:夫妻離婚時,有的對孩子關心不夠,不愿承擔子女的監護義務甚至 把孩子“推來推去”;有的父(母)雖然接納了孩子,但沒有真正承擔起責任來,不關心,甚至打罵。這樣的“拋棄”和冷待,使孩子體味不到父母的關愛,“我是一個沒人要的孩子”“沒人疼的孩子”這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嚴重受挫,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導致孩子情感的缺陷:青少年不僅需要物質享受,同時還有強烈的情感需要。單親家庭中不管是沒有父愛,還是沒有母愛,都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家庭情感體驗。當聽到別的同學談論自己的父母如何關心和疼愛自己時,他們心里充滿痛苦和沮喪,感覺自己是另一類人,無法同他人相比,很自卑。即便原來開朗的孩子也會變得內向,對人有敵意,易與他人產生沖突,生活情趣降低,有被迫分離的恐懼,看不到前途,甚至有些孩子還會產生自責等;學習上無法集中注意力、胡思亂想,甚至出現記憶力衰退,對學習喪失興趣,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
2、父母認識不一致
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對培養下一代所持的態度不同,就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從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隨機性。例如:孩子的母親主張孩子繼續上學,而父親卻堅持孩子輟學經商,為此經常吵鬧不休,使孩子的情緒大受影響,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或積郁成疾。
3、父母經常吵架
在家庭“硝煙”中生活的人,很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退縮、不合群,甚至神經質等不正常的心理表現。比如孩子會因為父母的爭吵而長期擔驚受怕,久而久之,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不但會在內心產生更多的矛盾沖突和緊張感,而且還可能誘發嚴重的身心疾病,甚至會導致出現影響他們一生的不良性格。而家長本身也會因為這種不和睦產生倦怠消極的心理。即便是以前性格比較好,也會因為家庭的不和睦影響了性格的完善。
孩子長期耳濡目染,也會變得和父母的性格一樣。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經常大打出手,這些都可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看待事物的態度也會變得扭曲,面臨事情的時候,容易崩潰,無法自控。
4、父母經常冷戰
持續的冷戰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孩子會因為經常成為冷戰的犧牲品,而變得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對家里的氛圍異常警覺。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過于敏感、不自信或刻意曲迎他人;也有的孩子學會了父母的冷暴力方式,變得很冷漠,沒有一般孩子的喜怒哀樂,對他人也是漠不關心。
5、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有一句老話“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不和諧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盡管有的家庭沒有大的婚姻問題,但家庭生活中的種種不和諧之處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才更利于孩子的成長。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