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同學的鼓勵讓小斌走出孤僻內心
斌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學習成績一般,性格內向,喜歡哭鬧。經常會回避和同學相處、說話,也愛回避與老師交流,缺乏自信,性格較為悲觀。
一、案例背景
斌出生于一個務工家庭,雙親的工作都很繁忙。父母雖然沒什么文化,但是對斌的要求卻非常高。一旦斌在學習上出現了一點問題,父母就嚴厲批評甚至是打罵。這一切使得他長期處于高壓之下、悲觀之間,缺乏自信心,缺乏理解,心理負擔過重。同時,斌與同學間的關系也欠融洽。八、九歲的孩子在集體交往中存在明顯的“親優”意識。而斌首先成績在班上并不突出,其次,他不善于和同學交流,甚至是老師讓他參加小組的交流討論與各種活動,他都拒絕參加,自顧自活動。有時候他又比較以自我為中心,稍不順心就開始哭鬧,久而久之,同學們也不愿意和他在一起。
二、事件分析
斌總是不愿意和同學交流,并且總是自己幻想出一個十分可悲的結局來。一次上數學課,需要用到三角尺,而他沒有帶。我讓他自己去向同學借,他先是發呆,然后就開始哭。我問及他哭的原因時,他的回答是:“他們肯定不肯借給我的。” “為什么他們肯定不肯借給你呢?”我追問道。斌抽噎著沒有回答,此時坐在后面的一個同學反映斌并沒有向他們借,并且馬上就遞過來一把嶄新的三角尺。
此類事情經常發生,經過仔細分析,就能發現斌出現這樣的反應,是由他孤僻自卑的性格引起的。他形成這樣的性格,也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家長過高的要求導致斌在長期的失敗中形成對自己的不自信,性格逐漸變得自卑;而正因為如此,使得他與同學之間的交往出現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更進一步地加重了斌的自卑感,時間一長,由自卑產生孤僻,變得害怕和周圍人交往。
作為班主任,給予他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幫助,以及足夠的重視,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卻孤獨,增強自信,自由地與家長、老師、伙伴交往,促進心理素質不斷優化,心理逐步健康。
三、矯正措施
1、勸父母降低要求
通過與家長聯系,勸說斌父母為孩子減壓,還給孩子一片自由發展的天空。我把斌近段時間的學習情況、性格、交往的發展狀況分析給家長聽,建議他們綜合考慮實際情況,適當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夠達到的目標,并幫助他實現這一目標。比如他現在語文成績不夠理想,家長不應該馬上要求他在語文各方面表現得很完美,可以首先在他寫字的筆順上先提出要求,做到筆順正確后可以在字詞的記憶掌握上下功夫。可以多給他聽寫,多讓他看書。基礎上有進步了再考慮他閱讀和寫作方面能力的提高。這樣一步一步階段性的目標會讓他增強自信,從而達到學習上的進步。建議家長對斌多鼓勵少批評,多關心少打罵,為他營造一個溫馨、和睦、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2、促同學關心
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在培養斌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方面,還注意發揮集體和伙伴的作用,通過同學的關心與愛護,幫助斌在集體中找回自信,提高交往能力,融入到班集體的大環境中。
首先,為斌營造一個平等友愛的學習環境。安排一些外向、活潑、樂于助人的同學坐在他周圍。這樣,當斌在學習中或是生活上出現困難時,同學能馬上熱情地幫助他,讓他從與這些同學的交流中慢慢發展到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另外,我鼓勵斌多參與集體的活動組織。活動是產生情緒的重要源泉,也是學生融入集體的重要途徑。本學期我將他歸入一個雛鷹假日小隊,讓他參與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接觸社會,獲得許多書本上得不到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同時,我也多關注斌,多給他正確的、正面的評價。上課的時候多請他來回答問題,多給他上黑板板演的機會,讓他在同學的面前體驗成功,增強自信。此外,我還注意加強與他的交流。引導他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學會悅納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
四、心理教育的效果
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后,斌的學習、交往的自信心明顯提高了。家長反映他能主動和父母談學習上、談學校里的事,有一定的自覺性。在校內,他能和老師進行交流,下課有時還會主動問老師問題。和同學之間的相處也好了很多。現在他不但能主動和同學交談,加入到小組的學習討論中。
經過學校老師的努力,斌的孤僻、自卑心理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現在已經會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交流問題與同學們一起玩耍,相信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斌今后一定能有更大的進步。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