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逃學或因心理壓力過重
生活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學習,這樣對長大后的發展會有幫助,但是卻總有一些孩子頻繁的出現逃學的問題,這可讓家長們頭疼死了,其實,父母們是否想過,孩子是因為心理壓力大才選擇逃學的呢?
現代社會大多數孩子都學會了逃學,這個問題也成為大多數家長的煩惱。家長們認為是自己的孩子學壞了,心理上出現了問題,實際上家長們有沒有反省過自己,自己有跟孩子及時地溝通呢?對孩子心理是否了解呢?
近些年來,學生逃學好像成了學校及家庭的一個痛,并且這個現象演越烈。普遍而言,人們都會認為這是孩子行為或者是心理出現了問題。大家往往關注的都是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本身,而忽略了這個所謂“不良行為”背后的意義及故事。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我所接的一個家庭治療的個案。之所以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主要是想引起大家對所謂“問題孩子”的關注。其實在一個家庭中,總是制造麻煩的那個孩子,往往是最忠誠于這個家庭的。
一天下午,一位滿面愁云的中年婦女帶著女兒去了咨詢室找到了我。媽媽一見到我就很焦急的說是因為孩子的問題想要找心理咨詢師。我看了看她身邊的孩子,這個清秀靈氣的小姑娘顯得平靜而從容。
媽媽開始訴說孩子的問題:“我的女兒今年十三歲,正在上初二。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這一個月都不愿意去學校,好話歹話說了一大堆都沒用。學校也催得厲害,她是班干部,上的又是重點中學,如果再不去的話可能會讓她退學。我都急死了”看媽媽坐立不安的樣子,確實很感覺到她的著急。
我把話題轉向孩子,問她:“媽媽說的都是事實嗎?”女孩點了點頭,嗯了一聲。
“為什么不去學校呢?”我接著問。
“不想去”她回答得輕松而平淡。
“和老師或者是班上同學鬧矛盾了嗎?”
“沒有,我們都相處得很好。反正我就是不想去學校。”
我驚訝于她回答每個問題時的從容及干脆。臉上寫著平靜與淡漠,少了一些這個年齡階段孩子應有的天真及單純。我的經驗及直覺告訴我,事情并不像看起來這樣簡單,她逃學的背后可能會有故事。
我問媽媽:“最近家里發生什么事了嗎?”
“唉!上個月,我剛和她爸爸離婚。”話才一出口,媽媽的眼眶紅了,我遞給了她一張紙巾。
“那個負心漢,在外面有女人了。那個女人是我的好朋友,這對狗男女。是他對不起我們娘倆。我真是倒霉,怎么會遇到這樣的老公和這樣的朋友。”現在的母親,已經像個孩子一樣開始嚎啕大哭了。
突然,一直沉默的孩子突然叫了起來:“不要哭了,有什么好哭的。沒有他,我們照樣會過得很好。”
那種口氣及神態,好像是媽媽在勸導一直哭鬧的孩子。實在難以想象是出自一個十三歲孩子之口。
媽媽還真的停止了哭泣,很委屈的看著女兒。
我突然有種強烈的感覺:這個家庭里的成員角色混亂,媽媽做了孩子,孩子做了媽媽。
我的心情突然很沉重。看著她,我感到一陣心疼…
看來,我需要單獨和這個孩子聊聊。
“對于爸爸媽媽離婚這件事,你怎么看的?”
“他們根本就不適合,離婚對媽媽來說可能也是一種解脫,這樣她才有機會去尋找另外的幸福。”
“我能感覺出來,你非常愛護媽媽,超乎了一般孩子對母親的愛。”
她低下了頭。我能感受到她內心涌動的情緒。
“對于他們的離異,你覺得你應該承擔責任,是嗎?”
“是啊,我沒能保住這個家。” 孩子瘦小身體抽搐了起來。
“都是因為我,可能是我不乖,爸爸才會離開。我對不起媽媽,我沒能保住這個家。”終于,壓抑已久的淚水,傾泄而下。
我很感動,也很心痛,走過去擁抱她。這個瘦弱的肩膀,究竟承載了多少。
“知道為什么我不去上學嗎?其實我也很想去,可是,我擔心媽媽會做傻事,在他們剛離婚的第二天,她就吃了安眠藥自殺,還好被及時發現了。所以,為了防止這種事,我要守著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眼睛酸酸的感覺。反正,做為心理咨詢師的我,當時是流淚了。
接下來的咨詢過程用不在祥述了。幫助他們各歸各位,各自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及情感。
再次看到這個孩子,是在一個深冬,因為考上了重點高中而來向我道喜。在那個寒冷的早晨,她的笑容猶如迎春花開一般,給我帶來了無限溫暖及感動。
提醒大家注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不能一味的只關注孩子身體的成長發育問題,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格外的重視。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