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以貌取人是怎么樣的
中國人經常是以貌取人的,外貌對于中國人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中國式以貌取人,那么中國式以貌取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來具體的看看吧。
“我想要鞏俐的鼻子,林青霞的下巴”,“我想要劉德華的鼻子,古天樂的下頜”。為十月份開始的求職之路做準備,準大四大學生的醫學整容火了!
就在這個夏天,哈爾濱大三學生為找工作“突擊整容”蔚然成風,許多男生更是成了主力軍,按他們的話說,“單位用人,一個人的內在氣質和學識很重要,但外在形象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與之相對,今年年初人事部發布新的公務員體檢標準,4月份以來,山東、江蘇各地紛紛取消公務員考試中的關于身高、容貌的具體規定,變得更加公正,更人性化。
一方面是政府機關努力破除以貌取人的壁壘,另一方面,很多企業依然在“相面”中尋找人才,在品質和才能決定前途的年代里,相貌的重要性卻一再凸顯出來,頗為值得深思。中國人的以貌取人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歷經千年演變成為一種大眾的行為心理?
古代選官中“以貌取人”最初主要指對容止和威儀的重視,也包括對相貌嬌好的偏愛
在常人眼里,“以貌取人”就是將人的容貌言行等外在的標準作為對人進行評判和選取的標準。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以貌取人已經開始與選官制度相聯系。
閻步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對此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發現,選官中“以貌取人”最初來源于儒者和先秦貴族對容止和威儀的重視,儒家的禮儀中有專門的“容禮”,儒家經書中還有很多關于君子應該具備的“威儀”的規定;而在先秦“威儀”也被認為是“君子”這個階層的固有屬性和高貴教養。
雖然在戰國選官時,已經存在著“另一種對面貌嬌好的偏愛”,但他指出這種“以貌取人”與貴族和教養沒有必然聯系,而是來源于人們“愛美”的社會心理。如果這種情況普遍化,就說明君主擁有了絕對的權力,可以完全將個人好惡體現在官員的選拔上,貴族和教養都被拋棄了。
“以貌取人”在不同時期“貌”有不同的標準,并沒有明顯的階層和身份色彩
到了漢代,人們崇尚的是陽剛之美,欣賞的是“體貌豐偉”和“儀容端正”,在選官時,對身體和容貌提出了一些要求,一般是要求身體健康能夠勝任工作,對一些特定的官職有比較詳細的要求,如對謁者(漢代的一種禮儀性的官職)就要求相貌端正,聲音洪亮等。
閻步克指出,漢人是很重視容貌的,出眾的容貌拓展了仕途的例子很多,如西漢的江充就是憑借相貌出眾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進而得到了重用。而揚雄雖有才氣但因相貌平平,而被當時的人小瞧。
魏晉至南朝時,風氣為之一變,名士欣賞的則是陰柔之美。名士只有長得像個美貌的女子才會被人稱贊,甚至有人認為病態美才是最美的。這一時代的容貌欣賞具有很多的階層和身份特點。
唐代選用官吏提出了以“身、言、書、判”為標準,對身高等等有了比較具體的標準和要求。但“以貌取人”在唐代選官中并不占有太大的比重。
閻步克教授認為,科舉制度的普及,以文取人淡化了對容貌的要求,很多相貌丑陋的人做了高官,有的甚至做了宰相。到宋代,武官一般要求身材魁梧的人擔任(直到明清也是如此)但文職主要看才學,外貌身體條件相對寬松,殘疾人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甚至有個右腿瘸、左眼盲的人當了狀元。
從先秦到宋,出于人之常情,長得好看的人在選官時比丑的更受歡迎,這也是官場的一種“潛規則”。但最主要的還是看能力、才學和品行,容貌并不占重要地位。
現在很多人都存在以貌取人的情況,中國式的以貌取人在生活中也是非常的多見的,那么現在的你知道什么是中國式的以貌取人了嗎,是不是會有很多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