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就未來,先消除自我虛設的誤解
3月12日上午,瑞雪紛飛,在本報改版11周年之際,伴隨著悠揚的鼓樂聲,“E路通接力未來我們最棒”大學生實習就業對接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新文化報社門前舉行。活動啟動儀式上,吉林省就業服務局副局長葛義說,近兩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我省已經把大學生就業工作擺在全省就業工作的首位。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多項政策,由于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的影響,我省每年仍有一大批畢業生不能就業。
心理分析:
每當高校學生臨近畢業,專業課程基本就不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更多人開始把精力轉移到找工作上。于是每年的12月份起,我總會陸續接到一些大學生讀者的電話和郵件,聽他們講述自己求職遇到的委屈,陪他們面對就業過程中的矛盾和無奈。
在接觸了一些案例以后,我發現我基本上能準確預測到哪些人能很快找到工作,哪些人一定還會再次回來傾訴。因為根據大家的敘述,可以總結出兩種心態:有的人求職失敗后,并不氣餒,因為他并不認為找不到工作是自己不好造成的,用人單位不選擇自己,僅僅因為相互需求不同而已。這類人的思維特點是多將事情原因歸為機遇、運氣等外部條件,因此可以將他們看作是習慣外部歸因的人。這類人即使求職失敗產生沮喪、焦慮的情緒,也是暫時的,很快他們又會振作起來,調整方向,越挫越勇;相反,有的人在求職不順時卻會有強烈的挫敗感,覺得自己很糟糕,甚至一無是處,仿佛自己從選擇讀大學專業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犯一個天大的錯誤。他們多將找不到工作的理由歸結為自身的性格、能力程度等內部原因,可以說他們是習慣內部歸因的人。這類人一旦求職失敗,常常一蹶不振,即使找人幫助,他心里想的也是“現在無論做什么都晚了”。
要開導這樣的人很不容易,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了內歸因,即使他們意識到這樣看問題不好,一旦問題擺在眼前,他們還是會不自覺地先用自身的理由去解釋。因此,調整他們的歸因方式是必要的,若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得不幫助他們看清三種誤解:
誤解一很多職業都需要有一定的天賦,我沒有,所以我不行。
我們常常有一種偏見認為性格是天生的。于是有人說“要想銷售做得好,必須會和人聯絡關系,我不行,做不了”。的確,有些職位若想勝任,確實需要具備一些個性要求,但決定你是否做好的關鍵還是看個人的努力和心態。
仔細觀察身邊,我們就不難發現,即使同樣的職業,其中也會有不同性格的人。哪怕那些“成功者”,恐怕他們的“天賦”也是十幾年努力磨練出來的。我們都喜愛看名人訪談節目,都愿意看到明星回歸普通人的那一面,因為它能告訴我們,原來“名人”在成功前也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誰都不是天生的銷售冠軍,誰也不是天生的技術能手,許多“成功者”的素質都是經歷職業磨練后,才慢慢形成的職業個性。
誤解二即使有這個能力,我也不夠優秀,所以我做不了這個。
同樣的成功案例,有些人看后能受到鼓舞,有些人看了卻反而對自己更沒有信心。也許是為了保證成功率,很多人在做一件事前,總愛給自己設定太多的標準,只有達到了標準才覺得時機成熟,否則就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所謂的能力,不就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嗎?如果因為不夠優秀就遲遲不給自己機會,那我們豈不是永遠都要陷入一種無力的狀態中?
接納自己的缺點,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改進,你才能真正在學習中進步成長。
誤解三比起目前的工作,我更想實現自己的愛好,可現在去做已經晚了。
從事網頁設計、動畫設計、軟件設計等職業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但他們每提到自己這一夢想時,總不忘加一句“我雖然喜歡這個,可我英語不好/我沒學過畫畫/沒學過編程/沒學過日語”……總之傳達給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這個,但我以前的時間都浪費在其它專業的學習上了,現在我想去實現我的愛好,可我又因為缺乏這些積累而無法成功”——這是一個多么安全的自我求證啊!這樣一來,仿佛就沒有任何人可以責怪我了:“你看,我也真的想有好的發展,可一切都是情非得已。”
實際上,這種無奈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詭辯。正如我們不能剛一邁進社會就要求自己必須年薪百萬,我們也不能僅作為一個外行就要求自己必須獲得內行人一般的成功。如果你真的對一個職業方向有興趣,那么學習、積累是你馬上就可以著手去做的事。有時候挫敗我們的,并不是夢想本身,而是我們對夢想不切實際的要求。什么“現在學起已經為時過晚”、“現在的工作阻礙我實現夢想”之類的,都不過是我們內心深處逃避努力、害怕麻煩的借口罷了。
在我大四的那一年,班里的同學們為了將來究竟是讀研、出國、考公務員還是找工作等選擇心神不寧,班級整日被一種焦慮情緒包圍,有些同學甚至半開玩笑地說“我都要驚恐發作了”!這時,一位老師送給我們這樣一句話“不要去看遠方的模糊,馬上做手邊清楚的事情”。這句話就像一粒“百憂解”,每當有人陷入焦慮情緒,一想到這句話,內心頓時就會平靜下來。踏實地準備考研科目、認真地準備申請材料、努力地尋找招聘信息……無論傾向于哪個方向,都不必強迫自己看得太遠,認真做好手邊的事情才是關鍵,所謂最后的成功,只不過是我們努力嘗試后的一種可能。
另外還有些人在來信中說“有關職業選擇的建議,我在網上也找了很多,感覺那些話和我爸媽說的一樣,你能不能給我點兒獨特的建議呢?”也許經歷了中考、高考,我們早已習慣了被人指出一條明確的路——無需多想,堅持走下去就可以了。因此面臨職業選擇,很多人都在猶猶豫豫,除非看到百分之百成功的可能,才敢走下去。事實上走到就業這一步,我們就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前方的很多未知,都只能靠我們不斷地努力和學習。即使很多建議都是老生常談,我們也不妨自問一下“這些建議我都一一實踐過了嗎?”職業發展問題,是個很實在的事情,有時我們不見得需要什么獨特的竅門,而需要的只是認真一一做到。
心理分析:
每當高校學生臨近畢業,專業課程基本就不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更多人開始把精力轉移到找工作上。于是每年的12月份起,我總會陸續接到一些大學生讀者的電話和郵件,聽他們講述自己求職遇到的委屈,陪他們面對就業過程中的矛盾和無奈。
在接觸了一些案例以后,我發現我基本上能準確預測到哪些人能很快找到工作,哪些人一定還會再次回來傾訴。因為根據大家的敘述,可以總結出兩種心態:有的人求職失敗后,并不氣餒,因為他并不認為找不到工作是自己不好造成的,用人單位不選擇自己,僅僅因為相互需求不同而已。這類人的思維特點是多將事情原因歸為機遇、運氣等外部條件,因此可以將他們看作是習慣外部歸因的人。這類人即使求職失敗產生沮喪、焦慮的情緒,也是暫時的,很快他們又會振作起來,調整方向,越挫越勇;相反,有的人在求職不順時卻會有強烈的挫敗感,覺得自己很糟糕,甚至一無是處,仿佛自己從選擇讀大學專業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犯一個天大的錯誤。他們多將找不到工作的理由歸結為自身的性格、能力程度等內部原因,可以說他們是習慣內部歸因的人。這類人一旦求職失敗,常常一蹶不振,即使找人幫助,他心里想的也是“現在無論做什么都晚了”。
要開導這樣的人很不容易,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了內歸因,即使他們意識到這樣看問題不好,一旦問題擺在眼前,他們還是會不自覺地先用自身的理由去解釋。因此,調整他們的歸因方式是必要的,若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得不幫助他們看清三種誤解:
誤解一很多職業都需要有一定的天賦,我沒有,所以我不行。
我們常常有一種偏見認為性格是天生的。于是有人說“要想銷售做得好,必須會和人聯絡關系,我不行,做不了”。的確,有些職位若想勝任,確實需要具備一些個性要求,但決定你是否做好的關鍵還是看個人的努力和心態。
仔細觀察身邊,我們就不難發現,即使同樣的職業,其中也會有不同性格的人。哪怕那些“成功者”,恐怕他們的“天賦”也是十幾年努力磨練出來的。我們都喜愛看名人訪談節目,都愿意看到明星回歸普通人的那一面,因為它能告訴我們,原來“名人”在成功前也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誰都不是天生的銷售冠軍,誰也不是天生的技術能手,許多“成功者”的素質都是經歷職業磨練后,才慢慢形成的職業個性。
誤解二即使有這個能力,我也不夠優秀,所以我做不了這個。
同樣的成功案例,有些人看后能受到鼓舞,有些人看了卻反而對自己更沒有信心。也許是為了保證成功率,很多人在做一件事前,總愛給自己設定太多的標準,只有達到了標準才覺得時機成熟,否則就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所謂的能力,不就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嗎?如果因為不夠優秀就遲遲不給自己機會,那我們豈不是永遠都要陷入一種無力的狀態中?
接納自己的缺點,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改進,你才能真正在學習中進步成長。
誤解三比起目前的工作,我更想實現自己的愛好,可現在去做已經晚了。
從事網頁設計、動畫設計、軟件設計等職業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但他們每提到自己這一夢想時,總不忘加一句“我雖然喜歡這個,可我英語不好/我沒學過畫畫/沒學過編程/沒學過日語”……總之傳達給我的感覺就是“我喜歡這個,但我以前的時間都浪費在其它專業的學習上了,現在我想去實現我的愛好,可我又因為缺乏這些積累而無法成功”——這是一個多么安全的自我求證啊!這樣一來,仿佛就沒有任何人可以責怪我了:“你看,我也真的想有好的發展,可一切都是情非得已。”
實際上,這種無奈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詭辯。正如我們不能剛一邁進社會就要求自己必須年薪百萬,我們也不能僅作為一個外行就要求自己必須獲得內行人一般的成功。如果你真的對一個職業方向有興趣,那么學習、積累是你馬上就可以著手去做的事。有時候挫敗我們的,并不是夢想本身,而是我們對夢想不切實際的要求。什么“現在學起已經為時過晚”、“現在的工作阻礙我實現夢想”之類的,都不過是我們內心深處逃避努力、害怕麻煩的借口罷了。
在我大四的那一年,班里的同學們為了將來究竟是讀研、出國、考公務員還是找工作等選擇心神不寧,班級整日被一種焦慮情緒包圍,有些同學甚至半開玩笑地說“我都要驚恐發作了”!這時,一位老師送給我們這樣一句話“不要去看遠方的模糊,馬上做手邊清楚的事情”。這句話就像一粒“百憂解”,每當有人陷入焦慮情緒,一想到這句話,內心頓時就會平靜下來。踏實地準備考研科目、認真地準備申請材料、努力地尋找招聘信息……無論傾向于哪個方向,都不必強迫自己看得太遠,認真做好手邊的事情才是關鍵,所謂最后的成功,只不過是我們努力嘗試后的一種可能。
另外還有些人在來信中說“有關職業選擇的建議,我在網上也找了很多,感覺那些話和我爸媽說的一樣,你能不能給我點兒獨特的建議呢?”也許經歷了中考、高考,我們早已習慣了被人指出一條明確的路——無需多想,堅持走下去就可以了。因此面臨職業選擇,很多人都在猶猶豫豫,除非看到百分之百成功的可能,才敢走下去。事實上走到就業這一步,我們就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前方的很多未知,都只能靠我們不斷地努力和學習。即使很多建議都是老生常談,我們也不妨自問一下“這些建議我都一一實踐過了嗎?”職業發展問題,是個很實在的事情,有時我們不見得需要什么獨特的竅門,而需要的只是認真一一做到。
相關文章
-
成功人士為什么更易患抑郁癥抑郁癥這樣的疾病在生活中其實也是非常常見的,而且這個疾病就是人類最為健康的一些隱形的殺手,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方面
-
成功人士都擁有什么樣的心態?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比如比爾蓋茨,李嘉誠等一些很成功的人,他們都是通過奮斗迎來今天的成就。在我們的身邊,也或多或少會有
-
一下班就保持緘默怎么辦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就是一下班回到家里就開始保持緘默,似乎什么話都不想說,什么事情都不想干,那么這到底是因為什么原
-
你不知道的性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冷門的性知識,這些性知識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但是對于我們而言,多了解一些性知識對我們還是很好的。
-
手機看的太勤 會變得沖動很多人都知道其實手機對于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看太多的手機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集中在對手機的過度使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