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因素影響了你的想象力
在你的小時候一定會有很多的想象力,但是現在你一定會發現,你的想象力慢慢的消失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自己的想象力的消失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來具體的看看吧。
月亮是燈嗎?
一天夜里,一位父親帶著3歲的兒子到外邊散步,兒子忽然指著天空中的明月問:“那是燈嗎?”父親機械地回答說:“那不是燈,是月亮。”但兒子還是堅稱月亮就是燈,父親開始覺得兒子很愚蠢,但仔細一想又覺得兒子沒說錯,因為月亮確實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當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
這位思前想后才發現月亮與燈聯系的父親就是哈佛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岳曉東。按他的話說,在兒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親”。但這件小事卻引發他去思考中國人缺乏創造力的根源。
中國人較西方人缺乏創造力,這不僅是多年來學術研究的結論,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就曾提出疑問:為什么中國的科技在唐宋時代就已領先西方,卻在明清時代落后下來。
對此,人們一向認為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響,或是小農經濟的局限。但岳曉東博士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思考后提出,中國人創造力不足更多是當今教學方法的僵化與知識運用的不足所造成。在他看來,有四大因素制約了中國人創造力的發展。
“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而畢業時像個‘句號’。”
———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
“思維標準化是扼殺中國人創新思維的首要因素。”岳曉東博士指出,“它突出表現為:思維功能固著、權威迷信、思維惰性。而這一切都可謂時下之‘應試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
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題是《堅韌———我追求的品格》,對此該省上萬名家庭健全的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雙亡,獨自一人承擔家庭重任成長至今”的公式化的虛假構思開題,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所以,“再沒有比高考更加助長人的思維標準化了”,岳曉東博士認為,“所有的知識獲取都應是‘進行時態的’,而非是‘完成時態的’,可高考的訓練過程卻讓人把所有的知識都當成完成時態,促使孩子在學習中,只在乎‘什么是標準答案’,不在乎‘知識是怎樣獲取的’。 其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越來越趨同,想象力越來越枯萎,滿腦子裝的盡是標準答案。由此,知識傳授的僵化成了思維標準化的罪魁禍首。而沒了想象力與問題意識,哪里來的知識的更新與進步?所以“縱使出于公平考慮,‘應試教育’不可替代,教師們也當想方設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使他們的知識增長不以犧牲想象力為代價。到頭來,知識是無窮的,真理是相對的,學了知識是為了發展真理,而非加以迷信。”
深入了解西方教育后,岳博士發現,西方教育與我們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從小學就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批判思維。例如,中國人講辛亥革命,必然是講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意義等,到頭來要求學生像流水賬一樣記下這一切;而美國人講獨立戰爭,就會要求學生做小組研究,探討其發生或不發生的原因,到頭來連獨立戰爭是否會發生都是一個問題。
“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思維標準化的產品,”岳博士話鋒一轉說:“我之所以不能把月亮當燈看,就是因為我對月亮的理解是高度學術化與文學化的: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1/50,月亮上還住了一位怨女叫嫦娥,李商隱曾詩曰‘嫦娥應悔有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是典型的成年思維,缺乏孩子的直覺視野。”由此,岳博士時常把兒子當作自己最好的創造力導師。
你是不是也在懷疑為什么自己的想象力那么快的就沒了吧,很多時候是這幾個原因造成的,其實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有很多的想象力,你是不是因為這些事抹殺了你的想象力呢。
-
成功人士為什么更易患抑郁癥抑郁癥這樣的疾病在生活中其實也是非常常見的,而且這個疾病就是人類最為健康的一些隱形的殺手,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方面
-
成功人士都擁有什么樣的心態?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比如比爾蓋茨,李嘉誠等一些很成功的人,他們都是通過奮斗迎來今天的成就。在我們的身邊,也或多或少會有
-
一下班就保持緘默怎么辦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就是一下班回到家里就開始保持緘默,似乎什么話都不想說,什么事情都不想干,那么這到底是因為什么原
-
你不知道的性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冷門的性知識,這些性知識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但是對于我們而言,多了解一些性知識對我們還是很好的。
-
手機看的太勤 會變得沖動很多人都知道其實手機對于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看太多的手機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集中在對手機的過度使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