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呵護殘疾人的心靈
小江(化名)從初中開始經常失去平衡摔跤,后確診為脊髓小腦共濟失調。后來他通過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學,但病情還在繼續發展。同學們的幫助使他非常矛盾,既想得到幫助,又覺得接受幫助自尊心受傷,最后上大學半途而廢,現在家養病,殘疾和心理壓力使他的生活不能自理。
患病后的小江有意回避社會,缺乏對人的信任,經常處于內心矛盾之中,無法走出抑郁。
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網站走進小江所在的社區,幾年后他終于勇敢地傾訴自己的苦悶。經過一段時間持續的輔導,小江的父母反映他現在情緒好多了,經常主動坐著輪椅參加社區的活動,愿意與人交談溝通了。
小江說:“他們也是殘疾人,更了解殘疾人的感受。”
小江說的“他們”,是一群特殊心理咨詢師——自己就是殘疾人。他們經過不懈努力考取心理咨詢資格證書,常年通過網絡和走進社區,編織起一張保護網,為深圳殘疾人呵護心靈。
最近,在重慶召開的首屆國際殘疾人心理健康論壇上,他們的做法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專家認為,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以一種創新的模式開展殘疾人心理工作,打造了一支以殘疾人為主的咨詢師隊伍,并在工作中打破常規,大膽嘗試。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首創殘疾人心理咨詢工作站
市殘聯理事長高建偉介紹,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發現,殘疾人除了身體處于劣勢,心理上受到的壓力大于健全人,普遍有自卑感、孤獨感、無用感,這些心理問題進而會形成看待問題的心理偏差、自我否定,迫切需要專業人士來疏導情緒、修復創傷、點燃希望。因此,2006年,深圳市殘疾人網站成立了“殘疾人心理咨詢輔導工作站”,這是深圳市第一個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心理咨詢站。
“工作站自成立開始,熱線電話、QQ咨詢、網上帖子回復及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就源源不斷,我們深深感到,這個特殊的群體對心理咨詢的渴望。”心理咨詢工作站站長蘇麗萍說。
工作站掛牌不久,網站就接到一條帖子:因為連續向十幾家公司投放求職簡歷均無回應,好不容易有一家同意面試,卻因為自己是殘疾而遭拒絕。因對前途絕望,她不想活了。
對于這個發帖子的人,他們之前在網上有過接觸。她是一個脊柱畸形、身高不足一米的女孩子,因為殘疾父母不讓她上學,為了證明自己,她發了瘋似地自學計算機、英語,考取了四級的英語水平,取得了編程的資格證書。她在帖子里寫道:“現實是如此殘酷,我雖具備工作的能力和資格,卻一直走不出殘疾帶給我的噩夢。我多年的努力就白費了,一直支撐我活下來的支柱倒塌了,我還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
鄧勐紅是工作站的心理咨詢師,她告訴記者,這個女孩由于一直缺乏社會支持,感覺不到家人的愛,因此找工作遇挫這樣一件普通人看似非常平常的事就徹底否定了她的自我價值,對前途失去希望,引發了嚴重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有自殺傾向,屬于嚴重心理問題。
當時,幾個咨詢師正在北京參加培訓,為了避免她采取極端方式,他們找到網吧,通過網絡輪流跟她交談,以緩解她的緊張情緒。他們的交談整整進行了一個通宵,當曙光出現,女孩的情緒終于走出了低谷,“雖然疲倦之極,但我們還是很有成就感。”
在心理咨詢師的開導下,女孩重新為自己找工作進行了定位,F在,她有了三份工作:英語家教、文案策劃、計算機編程。鄧勐紅說:“三份工作都是兼職,都可以在家完成。既符合自己的特長,又輕松自由。更重要的是她擁有了自信,改變了對人、對世界悲觀的看法。個性更開朗樂觀了些,與人的交往也更隨和一些。對未來的困難,也有了更多的準備。咨詢效果還是顯著的。”
殘疾人當咨詢師更貼心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殘疾人從事殘疾人群體的心理咨詢工作,有著獨特的優勢——更容易“共情”。工作站站長蘇麗萍是一名殘疾人,她告訴記者,為殘疾人群體做心理咨詢,的確更容易讓殘疾人敞開心扉。
一次他們組織專家走進社區,為一名有需要的殘疾人安排了心理咨詢師。后來,這名女性殘疾人特別希望跟蘇麗萍聊聊,她支支吾吾地說,很多話可能健全人難以理解。蘇麗萍抽出專門時間跟她溝通,原來,她剛剛嫁給一個身體健全的丈夫,由于對自己殘疾身體的自卑,她對夫妻生活感到恐懼,慢慢地導致夫妻關系產生了微妙的不和諧。
經過蘇麗萍的開導,這對夫妻不僅愈加恩愛,現在已經有了可愛的寶寶。蘇麗萍說:“心理問題只要說出來,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關鍵類似這樣的隱私很多殘疾人不敢說、不好意思說,而事實證明,很多問題確實殘疾人之間更容易溝通。”
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也將能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去年4月,我市舉辦了殘疾人心理咨詢培訓班,57名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參加了此次培訓,最后以30%比例拿到由勞動部頒發的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還有60%的學員拿到了由勞動部頒發的CTH證書。另有3名盲人學員專程遠赴北京,參加了勞動部和中殘聯合作開辦的盲人心理咨詢師考試,以近乎滿分的優異成績通過了考試。2009年8月,為獲取心理咨詢資格證書的殘疾學員們又舉辦了為期半年的“后續督導實戰學習”。
據了解,以創新、獨特的殘疾人服務殘疾人的方式來開展殘疾人心理咨詢服務,是深圳市殘疾人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創舉。
就近為社區殘疾人提供服務
為擴大受益面,方便殘疾人開展心理咨詢,深圳市殘聯及殘聯就業中心正式在全市各個社區著手設立分站,殘疾人心理服務體系開始向更大范圍擴展。到2009年底,殘疾人心理咨詢與輔導分站已成立20個。
心理咨詢工作站站長蘇麗萍說:“這樣,殘疾人心理服務的‘前線’就遠遠地推進到了各個社區及殘疾人集中的機構、集體就業企業這些能最有效地接近服務對象的地方,改變了傳統的心理咨詢‘守株待兔’的被動局面,構建了相對完整的深圳市心理服務的體系結構。”
從剛剛結束的首屆國際殘疾人心理健康論壇上記者了解到,像深圳這樣形成全市性完整體系的殘疾人心理工作,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在這次論壇上,深圳市殘疾人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站的蘇麗平和胡英共同提交的《深圳市殘疾人心理服務體系構建的實踐與探索》榮獲一等獎,鄧勐紅的《一位殘疾人的心理咨詢案例報告》榮獲二等獎。專家的評價論文反映出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沒有花架子,做得實實在在。
據介紹,在一批熱心心理咨詢師的義務服務和殘疾人心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至今工作站接聽熱線電話共計2200人次,網絡解答心理問題共計2500人次,面對面進行心理咨詢輔導1787人次。隨著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全市各街道的殘疾人綜合(職業)康復中心和社區殘疾人協會也相繼成立了20個分站點,就近為社區殘疾人提供服務。而目前這些咨詢,全部是公益性的。
患病后的小江有意回避社會,缺乏對人的信任,經常處于內心矛盾之中,無法走出抑郁。
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網站走進小江所在的社區,幾年后他終于勇敢地傾訴自己的苦悶。經過一段時間持續的輔導,小江的父母反映他現在情緒好多了,經常主動坐著輪椅參加社區的活動,愿意與人交談溝通了。
小江說:“他們也是殘疾人,更了解殘疾人的感受。”
小江說的“他們”,是一群特殊心理咨詢師——自己就是殘疾人。他們經過不懈努力考取心理咨詢資格證書,常年通過網絡和走進社區,編織起一張保護網,為深圳殘疾人呵護心靈。
最近,在重慶召開的首屆國際殘疾人心理健康論壇上,他們的做法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專家認為,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以一種創新的模式開展殘疾人心理工作,打造了一支以殘疾人為主的咨詢師隊伍,并在工作中打破常規,大膽嘗試。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首創殘疾人心理咨詢工作站
市殘聯理事長高建偉介紹,在實際工作中他們發現,殘疾人除了身體處于劣勢,心理上受到的壓力大于健全人,普遍有自卑感、孤獨感、無用感,這些心理問題進而會形成看待問題的心理偏差、自我否定,迫切需要專業人士來疏導情緒、修復創傷、點燃希望。因此,2006年,深圳市殘疾人網站成立了“殘疾人心理咨詢輔導工作站”,這是深圳市第一個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心理咨詢站。
“工作站自成立開始,熱線電話、QQ咨詢、網上帖子回復及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就源源不斷,我們深深感到,這個特殊的群體對心理咨詢的渴望。”心理咨詢工作站站長蘇麗萍說。
工作站掛牌不久,網站就接到一條帖子:因為連續向十幾家公司投放求職簡歷均無回應,好不容易有一家同意面試,卻因為自己是殘疾而遭拒絕。因對前途絕望,她不想活了。
對于這個發帖子的人,他們之前在網上有過接觸。她是一個脊柱畸形、身高不足一米的女孩子,因為殘疾父母不讓她上學,為了證明自己,她發了瘋似地自學計算機、英語,考取了四級的英語水平,取得了編程的資格證書。她在帖子里寫道:“現實是如此殘酷,我雖具備工作的能力和資格,卻一直走不出殘疾帶給我的噩夢。我多年的努力就白費了,一直支撐我活下來的支柱倒塌了,我還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
鄧勐紅是工作站的心理咨詢師,她告訴記者,這個女孩由于一直缺乏社會支持,感覺不到家人的愛,因此找工作遇挫這樣一件普通人看似非常平常的事就徹底否定了她的自我價值,對前途失去希望,引發了嚴重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有自殺傾向,屬于嚴重心理問題。
當時,幾個咨詢師正在北京參加培訓,為了避免她采取極端方式,他們找到網吧,通過網絡輪流跟她交談,以緩解她的緊張情緒。他們的交談整整進行了一個通宵,當曙光出現,女孩的情緒終于走出了低谷,“雖然疲倦之極,但我們還是很有成就感。”
在心理咨詢師的開導下,女孩重新為自己找工作進行了定位,F在,她有了三份工作:英語家教、文案策劃、計算機編程。鄧勐紅說:“三份工作都是兼職,都可以在家完成。既符合自己的特長,又輕松自由。更重要的是她擁有了自信,改變了對人、對世界悲觀的看法。個性更開朗樂觀了些,與人的交往也更隨和一些。對未來的困難,也有了更多的準備。咨詢效果還是顯著的。”
殘疾人當咨詢師更貼心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殘疾人從事殘疾人群體的心理咨詢工作,有著獨特的優勢——更容易“共情”。工作站站長蘇麗萍是一名殘疾人,她告訴記者,為殘疾人群體做心理咨詢,的確更容易讓殘疾人敞開心扉。
一次他們組織專家走進社區,為一名有需要的殘疾人安排了心理咨詢師。后來,這名女性殘疾人特別希望跟蘇麗萍聊聊,她支支吾吾地說,很多話可能健全人難以理解。蘇麗萍抽出專門時間跟她溝通,原來,她剛剛嫁給一個身體健全的丈夫,由于對自己殘疾身體的自卑,她對夫妻生活感到恐懼,慢慢地導致夫妻關系產生了微妙的不和諧。
經過蘇麗萍的開導,這對夫妻不僅愈加恩愛,現在已經有了可愛的寶寶。蘇麗萍說:“心理問題只要說出來,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關鍵類似這樣的隱私很多殘疾人不敢說、不好意思說,而事實證明,很多問題確實殘疾人之間更容易溝通。”
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也將能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去年4月,我市舉辦了殘疾人心理咨詢培訓班,57名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參加了此次培訓,最后以30%比例拿到由勞動部頒發的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還有60%的學員拿到了由勞動部頒發的CTH證書。另有3名盲人學員專程遠赴北京,參加了勞動部和中殘聯合作開辦的盲人心理咨詢師考試,以近乎滿分的優異成績通過了考試。2009年8月,為獲取心理咨詢資格證書的殘疾學員們又舉辦了為期半年的“后續督導實戰學習”。
據了解,以創新、獨特的殘疾人服務殘疾人的方式來開展殘疾人心理咨詢服務,是深圳市殘疾人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創舉。
就近為社區殘疾人提供服務
為擴大受益面,方便殘疾人開展心理咨詢,深圳市殘聯及殘聯就業中心正式在全市各個社區著手設立分站,殘疾人心理服務體系開始向更大范圍擴展。到2009年底,殘疾人心理咨詢與輔導分站已成立20個。
心理咨詢工作站站長蘇麗萍說:“這樣,殘疾人心理服務的‘前線’就遠遠地推進到了各個社區及殘疾人集中的機構、集體就業企業這些能最有效地接近服務對象的地方,改變了傳統的心理咨詢‘守株待兔’的被動局面,構建了相對完整的深圳市心理服務的體系結構。”
從剛剛結束的首屆國際殘疾人心理健康論壇上記者了解到,像深圳這樣形成全市性完整體系的殘疾人心理工作,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在這次論壇上,深圳市殘疾人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站的蘇麗平和胡英共同提交的《深圳市殘疾人心理服務體系構建的實踐與探索》榮獲一等獎,鄧勐紅的《一位殘疾人的心理咨詢案例報告》榮獲二等獎。專家的評價論文反映出深圳殘疾人心理咨詢沒有花架子,做得實實在在。
據介紹,在一批熱心心理咨詢師的義務服務和殘疾人心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至今工作站接聽熱線電話共計2200人次,網絡解答心理問題共計2500人次,面對面進行心理咨詢輔導1787人次。隨著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全市各街道的殘疾人綜合(職業)康復中心和社區殘疾人協會也相繼成立了20個分站點,就近為社區殘疾人提供服務。而目前這些咨詢,全部是公益性的。
相關文章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