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
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本癥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形式。
病例分享:
琪琪,女,16歲,在某三級甲等醫院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她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常常會擔憂生活中的瑣事,而且很難控制自己的擔心,并且有時候會出現心煩、坐立不安、手心出汗和頭悶、肚子不舒服的癥狀。以上的情況嚴重影響到了琪琪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她現在需要口服抗焦慮的藥物和定期做心理咨詢。
2.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是以對軀體癥狀、與健康相關的過度關心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癥。
在心理學上,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軀體不適代表著長期被壓抑的情緒借著身體不舒服的幌子在大力敲門,大喊著“讓我出去”。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對于身體健康的關注程度遠高于正常水平,相較于正常人來說有更多的疼痛、身體上的不舒服。但做了很多檢查,卻沒有查出任何器質性的改變。
相對于歐美國家,軀體形式障礙在亞洲國家,比如中國、日本、韓國等,有著更高的發病率。心理學上將這一流行病學現象解釋為:在亞洲文化背景中,軀體不適相較于內心痛苦更容易被家人、朋友接受。
比如當我們說頭疼、腰疼、肚子不舒服的時候會得到言語上行動上的關心照顧,而當我們說壓力大、難過、痛苦的時候,反而更可能得到的是“沒事,別想那么多啦”的回應。漸漸地我們就容易形成用軀體不適去表達心理問題的行為習慣。
3.雙相障礙
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指臨床上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與抑郁障礙相比,雙相障礙的臨床表現更復雜,治療更困難,預后更差,自殺風險更大。
以往普遍認為雙相障礙患病率約為1.5%, 然而隨著雙相譜系障礙概念日益獲得精神科醫師的認可,除傳統意義上雙相障礙I型和II型外,有學者提出“軟雙相”和“閾下雙相障礙”概念,甚至情緒不穩或煩躁等亦被歸入雙相障礙譜系,因此有學者認為雙相障礙患病率高達6%左右。[2]
病例分享:
樂樂,男,21歲,大學生。他在舍友的陪同下來到精神衛生科就診。舍友說感覺樂樂近1周來像變了個人一樣:異常地興奮、特別自信、比之前更為健談、花錢大手大腳、毛手毛腳、一天只睡3個小時。樂樂也覺得自己和原來有所區別,他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Ⅰ型。醫生給他開了情感穩定劑,并建議樂樂聯系自己的家人告知病情。
4.強迫癥
強迫癥是以存在強迫思維和/或強迫行為為特征的精神科疾病,這些反復的思考和行為嚴重影響到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學習。
病例分享:
飛飛,男,14歲,從上初一開始就慢慢出現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想法。他會反復想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如反復想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而反復詢問他人自己說了什么;反復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事而反復檢查其正確性;反復擔心自己會受到某種細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復洗手、洗澡、洗衣服。
患者知道這些想法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但他無法自控,導致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和同學說話,感到十分痛苦。對于飛飛這樣的患者來說,強迫癥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需要藥物、心理、物理治療的聯合治療。
5.癡呆癥
全世界受癡呆癥影響的人有近5000萬。癡呆癥分為血管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兩種。前者為長期腦血管性疾病的結果,后者則又分為早老性癡呆和老年性癡呆。
它們的共同表現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難逆轉的智力、記憶力減退,嚴重者不認家門、不認家人,為此經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無法控制。
癡呆癥通常是慢性或持續進行性的,癡呆癥會影響記憶、思考、方向辨別、理解、計算、學習、語言和判斷能力。除認知功能受損外,通常還伴有情緒控制、社會行為能力退化或積極性衰退,有時后幾種情況較先出現。
6.孤獨癥
孤獨癥別名自閉癥,通常始于兒童早期,基本特征是交互性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動的持續損害和受限的、重復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
2014年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自閉癥兒童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的自閉癥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大多數患兒家庭為了治療傾盡積蓄、負債累累。
家庭照顧和養育對于患有自閉癥的兒童十分重要。了解造成自閉癥患者困擾或高興的因素是照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發現最有利于學習的環境一樣。
建立有規律的有計劃日常生活,定時吃飯、玩耍、學習、睡眠、與人交往,有助于防止自閉癥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7.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屬于重性精神疾患,在全世界影響著約2300萬人。其特點是思維、觀點、情緒、語言、自我意識和行為出現扭曲。
常見的癥狀包括幻覺(聽到、看到或感覺到不存在的事物)和妄想(就算有相反的證據仍堅定持有的錯誤信念或懷疑)。精神分裂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社交、工作和學習。
精神分裂癥通常始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較其他精神科疾病患者承受著更大的病恥感。社會大眾對于精神分裂癥的片面認識可能是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高病恥感的因素之一。
藥物治療和社會心理支持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正確規范的抗精神病治療和社會支持,可以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融入社會。
在《我穿越瘋狂的旅程》中,作者艾琳·薩克斯寫下了她自己與精神分裂癥抗爭的故事。她是一名精神分裂癥患者,但同時她畢業于牛津大學、耶魯大學,是一名法學終身教授,并致力于保障精神病患的權益。從艾琳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正確規范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和長期的心理治療、家庭支持、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幫助是巨大的。
寫在末尾:
盡管隨著科普工作的進展,很多人已經不再畏懼和歧視精神疾病,但由于社會和教育的綜合因素的作用,大多數人并不了解精神疾病到底包括哪些,甚至許多患者由于缺乏對精神疾病的認知而錯過治療時機導致病情加重。
我想,在精神科工作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被問:“你們是看什么病的?”、“你們科室都是抑郁癥嗎?”、“不就是心情不好嗎,怎么還能當個病來治呢?”這樣的問題。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