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自殺離我們有多遠?
現代倫理觀念發生了轉變,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殺行為。可想而知,中國人對于“生命”意識認知是多么的薄弱。
“我國每年因自殺而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兒童達到16余萬,”這個來自《健康報》的數字觸目驚心。2007年12月18日,由健康報記者王雪飛、孟慶普的報道顯示農村自殺率明顯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1/3自殺致死的人并不存在精神障礙,60%自殺未遂的人屬于沖動性自殺。
從數據顯示來看,自殺的人大多是沖動自殺?為何沖動?《健康時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現代倫理觀念發生了轉變,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殺行為。可想而知,中國人對于“生命”意識認知的薄弱。
我們不得不承認“沖動”屬于心理范疇!為什么會沖動?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并不相符。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是講究“仁”,崇尚一種仁愛作風;對中國造成極大沖擊的佛學,更站在“沖動”的對立面。現實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中國人講就和諧,不崇尚武力”,而練武之人也僅是強身健體。那么沖動,為何又會悄悄的走進中國人的生活呢?
這與“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問題就一直牽動著社會神經。在物質不斷充裕的時期,精神層面的培養遠遠落后。造成了一種“拜金主義”、“及時行樂”的消極主義和“生命比不過金錢”的偏激心理。尤其在文化沖擊的浪潮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被外來文化打的一敗涂地。年輕人過上了“情人節”忘記了“七夕節”;過上了“圣誕節”忘記了“重陽節”。在老一輩和新一代的對抗中,摩擦成為家常便飯。
摩擦其實就是“沖動”的根源,滴水匯聚大海,小小的摩擦積聚多了,大的爆發也便來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庭之間的新老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毫無疑問的引發了老一輩人對“80后”人的蔑視。在文化脫節的基礎上,新一代人崇尚自由、個性和獨立,他們不愿意接受老一輩的傳統觀念,而老一輩也無法徹底了解新時代人的內心世界。在彼此都堅守各自陣地的基礎上,缺乏了解,多了摩擦和爭論。
經過長期的積累,心理上早已形成了“抑郁”的傾向。經常有人會說“我實在忍受不了啦,我非得瘋了不可”等等。這或許就是沖動自殺的根本原因。但較之于西方,為什么會出現女性自殺多于男性的情況,為什么中國自殺率居高不下?
在物質和精神極為不對稱的情況下,中國人的肉體和精神被撕裂開來,這造成一種“行尸走肉”的病態心理。尤其媒體大張宣揚“紙醉金迷”的生活,讓很多農村人或者城市底層的人產生不可抗拒的對比心理。試著想想,那些靠出賣肉體的女人有幾個是從富家豪門出來的?
女人自殺的增多,也說明了中國“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源還存在;中國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說明中國人對“生命”的價值看的太輕。在多重的對比中,中國人的內心本身就很脆弱;在無情的社會現實面前,中國人的抵抗能力本身就很軟弱;在沒有目標,盲目的追求物質生活的情況下,中國人的心理本來就很壓抑。誰能說,中國人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許多人都羨慕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說他們可以旅游、聽音樂會、看電影、開PARTY,歸根結底就是他們不要為了養活自己而付出全部心血。中國人行嗎?在中國忙到70歲還得下地工作的人數不勝數。從來到世界到離開世界,中國人就一直在忙碌著,為了什么,養活自己。單純為了“活”而“活”的生活,覺得有勁才怪!
所以,如果要減少中國人的自殺,必須要讓中國生活在一種輕松的環境中,并且消除男女不平等的傳統思維。假如有一天,中國人也不要因為工作問題而整天失眠;不要因為養老問題而茶飯不思;不要因為房子問題而天天發愁。并且還能隨時出去旅游、看電影、聽音樂會。那個時候,誰還不會愛惜生命,誰又不想多活兩年?
任何的自殺都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歸根結底還是與心理問題有關系,即使夠不上精神疾病,但也是一種具有潛伏性質的內心病態。當我們看見報道的時候會為那些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兒童感到揪心,但是誰又能保證,心理自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呢?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