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疾病不是心理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于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
過去,造成人類死亡的多發病為結核、天花、鼠疫、血吸蟲病、霍亂、傷寒、白喉、猩紅熱等傳染病,現在這些病很多已經基本被消滅,與這些疾病相關的發病率、死亡率已明顯下降。而當前的多發病為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哮喘、潰瘍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據統計,現在的死因是心臟病、腦血管病和腫瘤。這些疾病均都屬于心身疾病?梢姡纳砑膊ξ覀兊慕】涤兄薮蟮挠绊。
心身疾病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不良心境首先影響到大腦等中樞神經系統,繼而再影響到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通過這些系統的中介,最后使內臟器官發生病變,從而導致心身疾病。
有人將心身疾病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而廣義的心身疾病還包括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的表現為軀體癥狀的心理疾病。根據這樣的定義,我們在考察一個疾病是不是心身疾病的時候就應該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
1.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中一定要有明顯的心理社會刺激,也就是說,一定要有心理因素。
2.通過檢查,能夠發現軀體癥狀、陽性體征,能夠找到明確的器質性病變。
3.所說的心身疾病不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4.在患者心身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有下述部分或全部特點:
(1)患者具有一定的遺傳素質、性格特點或心理缺陷。換句話說,就是這類患者因為自身的特點,造成心理狀態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
(2)存在心理社會緊張刺激的因素。這一點對于心身疾病的診斷尤為重要。在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有心理社會因素的刺激,而且這種刺激要么在時間上比較長久,要么在強度上比較劇烈,或者兩者兼備,它們長期作用,導致患者的心境長期不穩定,最終導致心身疾病。
(3)心理社會緊張刺激與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的時間關系。一般來說,應該是先有不良刺激,然后才有心身疾病的發生,不良刺激和發病不可能顛倒過來,那樣的話,這個疾病也就不是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了,當然不是心身疾病。此外,也不會是刺激結束若干年才發病。因為此時,刺激造成的影響早已消失,如果此時發生了一種軀體疾病,要將它和早年的刺激聯系起來,顯然也會很牽強。
(4)心身疾病的演變過程與心理社會刺激因素呈現出一種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刺激因素越強烈,持續的時間越久,那么心身疾病的表現就會越重;反之,如果刺激因素變弱了,心身疾病的表現就會相應減輕。
(5)如果單純進行生物醫學的治療措施而不從心理上進行調適,治療效果較差。
心身疾病不是身心疾病。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身分離觀念和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已經成為歷史。人們開始用整體的醫學觀點去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質,心身疾病與心身醫學備受關注。然而,此時,也存在著另外一個概念,也就是身心疾病。
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兩個概念,乍看起來好像沒有多大的區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是這樣認為的。其實不然,這兩個概念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的,心身疾病不是身心疾病,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發病的過程不一樣。
從發病過程上看,心身疾病是由于患者對自身的認識發生了改變,導致心理狀態不平衡,心境惡化,并進一步影響到身體的生理變化,從而導致身體上的疾病。心身醫學認為,心理、環境、社會因素以及生活事件中個體不能耐受的嚴重客觀事件,是患病的外部條件,而性格缺陷、人格障礙等,則是引發心身疾病的內因與基礎。心身疾病具有內因與外因交錯影響及聯合作用的特點。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