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心理防御機制,謊言
在“真心話大冒險”的游戲中,人們提出各種或刁鉆或隱私的問題。無論有多么不情愿,游戲中被罰的人必須給予真實的回答。至于答案真實到什么程度,也只有本人才心知肚明。
如今,講真話似乎不容易了。很多影視紅人、媒體明星在他們的自傳或是訪談中,所表露的那些“真實”、“誠懇”和他們“本來的我”簡直能夠顛倒黑白。
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基于非常現實的恐懼:實話說得太多,有可能受到傷害和被控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別人說得越多,我們想了解的也就更多,而且更加懷疑其真實性。這是個惡性循環。是啊,如果一個人總以“老實說”和“說真的”這樣的詞匯作為開場白,人們可能會全盤懷疑他/她所說的。
真相因人而異
你最好的朋友問你覺得她的新發型如何。你老實說道:“這發型糟糕透了。”但是另外一個人會說出與你完全相反的看法,而且她/他也是說真話。另外,同樣是你,在另一天或者在另外一種情緒下,你可能覺得她的新發型很適合她,恰好體現了她的獨特魅力。或者在同樣的環境下,你也可以很真誠地告訴她:這個發型使她看起來比較嚴肅。
“真相因人而異,人物不同,情感不同,真相也不同。”心理分析學家簡-德·納索(J.-D.Nasio)說:“講真話,只講真話,這意味著要和現實建立直接的聯系。但是,我們總是在演繹,那么這就是在說謊。更準確地說,這意味著真相是主觀的,而且是受情感影響的。”“完全講實話是不可能的”,他解釋說,這首先是由語言的本質造成的:“從我們要通過言語進行表達的時候,就注定無法說出全部的想法。語言從來無法體現全部真相;總會有一部分真相被隱藏起來,那是言語無法表達的。”
一種反射行為
堅持真相就意味著永遠不能說謊——這仍然是不可能的——簡-德·納索繼續闡述:“我們做不到不說假話。”
當然,有些謊言是為了欺騙對方而有意識地主動地曲解現實。但這只是少數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大部分謊言都是“本能的反射行為,目的是自我保護”。但是我們防備的是什么呢?
“對肉體、精神、物質或者是心理的傷害(羞辱感,喪失對自我的認知,等等)。簡而言之:就是為了維護和他人之間已經建立的關系。我們說謊因為我們害怕失去愛,害怕失去對方。”在簡-德·納索看來,謊言首先是一種“防御”。實際上,那些心直口快的人都是非常自信的。心理分析學家解釋:“他們很自信,不擔心失去對方的愛。”
尊重的象征
在社會生活中,適當地掩蓋真相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學家克勞蒂恩·白蘭德(Claudine Biland)解釋說:“這是一種社會慣例。”你和同事打招呼:“怎么樣?還好嗎?”如果他/她決定說實話,就會詳細地回答說:“不怎么樣。我有個文案要完成。我害怕不能按時交。”但是他/她會說謊:“很好。你呢?”這不是不誠實的表現,而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