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有趣的心理規(guī)律
有一位名叫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研究變態(tài)心理學的人,可能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把研究結(jié)果“污染”了。他設(shè)計了一些實驗,試圖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jié)果。其中有一項實驗是這樣按排的:他讓大學生用兩組大白鼠做實驗,主持實驗的人告訴大學生們說,這兩種大白鼠品種不一樣,一組是十分聰明的,另一組特別笨。事實上這兩組大白鼠沒有什麼差別,而大學生們都相信,實驗結(jié)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學生們讓這兩組大白鼠學習走迷宮,看看哪一組學得快。結(jié)果他們發(fā)現(xiàn),“聰明”的那一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組學得快。
羅森塔爾對這種果怎樣解釋呢?他推測說,這有能是由于實驗者對“聰明”的動物和藹友好,對待“笨”的動物粗暴而造成的。
在另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們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后,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yōu)于第一次測得的結(jié)果。這種結(jié)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晚器大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guān)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上述情況為什么會發(fā)生呢?用心理學的術(shù)語來說就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事先就存在著一種定勢,定勢又作何解釋呢?這需要從頭說起。定勢也可以說是一種心向,是指在對某一刺激發(fā)生反應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某種意向。比如你聽別人說過,張某近來對你很不滿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時,即使他沒有說一句對你不滿的話,你也會體驗到一種不自然的感覺。如果你聽別人說這個人專會挑別人說話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講話時,就不如平時講話那樣流利。這就是因為事先你的腦子里存在著一種趨勢,由于這種趨勢的存在,使你的反應同平時大不一樣。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jié)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3對1規(guī)律
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最好的辦法是由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
那么為了引發(fā)對方的求同行為,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能夠引發(fā)同步行為的人數(shù)至少為3~4名。
當兩個人統(tǒng)一口徑誘使某人采取求同行為時,幾乎沒有人會作出錯誤選擇。如果人數(shù)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人數(shù)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受環(huán)境的制約較大,在一對一的談判中或?qū)Ψ饺硕鄷r就很難發(fā)揮作用。當對方是一個人時,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加談判,并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作出求同行為。在紙牌游戲中,經(jīng)常能看到這種現(xiàn)象。紙牌游戲一般由4個人參加,在游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qū)胄乱?guī)則,同時也會有人提出異議,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么剩下的那個人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被多數(shù)的力量說服。
克萊烏杰比茨的手下敗將拿破侖也曾說過:“勝利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來,“以多勝少”的道理應該是在克萊烏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個規(guī)律。
貝勃規(guī)律
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貝勃規(guī)律”
有一個關(guān)于“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萬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下面的例子說明了這種“貝勃規(guī)律”。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法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碼,他并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法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異。即比前一種情況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刺激總量越大,其差額也必須越大。
“貝勃規(guī)律”經(jīng)常應用于經(jīng)營中的********或機構(gòu)改組等。一家公司要想趕走被視為眼中釘?shù)娜耍瑧撓葘εc這些人無關(guān)的部門進行大規(guī)模的********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于這種沖擊。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次沖擊后,對后來的沖擊已經(jīng)麻木了。
從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yōu)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jié)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jié)并使對方接受的“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guī)律”為基礎(chǔ)的。對方被一開始的優(yōu)厚條件所誘惑,對后來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會較輕易地接受了。
皮革馬利翁效應
傳說古希臘塞浦路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革馬利翁,他酷愛藝術(shù),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對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愛不釋手,整天含情脈脈的注視著他。天長日久,女神終于神奇般地復活了,并樂意做他的妻子。這個故事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xiàn)為沒有事實根據(jù)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nèi)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jīng)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fā)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jié)心理恐慌”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