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學生的戀愛心理
戀愛問題恰恰也是大學生最感困擾的問題之一,因為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導致當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發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學校園里時有發生。那么,愛情究竟是什么?大學生戀愛心理的階段特征是什么?大學生如何避免戀愛中的心理危機?
愛情是什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1988年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他的“愛情三元論”認為,人類的愛情雖復雜多變,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種成分所組成:(1)動機成分。愛情行為背后的動機,對人類而言極其復雜。其中,性動機或性驅力,以及相應的誘因,如異性之間身體容貌等特征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緒成分。屬于愛情的情緒,除了愛與欲之外,肯定還夾雜著其他的成分,所謂酸甜苦辣的愛情滋味。(3)認知成分。愛情中的認知作用,對情緒與動機兩種成分而言,是一種控制因素。如果將動機與情緒分別視為電流與火花,認知就是開關或調節器,它可斟酌愛情之火的熱度予以適度調節。按照他的觀點,雖然兩性間的愛情形式因人而異,其實都是由這三種成分以某種方式的混合所演繹的。他進一步將動機、情緒和認知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系,稱為熱情、親密與承諾,即以動機為主的兩性關系是熱情的,以情緒為主的兩性關系是親密的,以認知為主的兩性關系是承諾的、守約的。而完美的愛情應該是三者俱備,且合而為一。
(1)異性疏遠期。一般在12~14歲,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發育的急劇變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間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隔膜,關系疏遠甚至反感。不過,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由于各種傳媒的發達及人們觀念上的日趨開放,這一階段的表現已越來越不明顯。
(2)異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歲,隨著性生理的發育,尤其是性意識的發展,男女生逐漸從疏遠、抵觸開始轉向為彼此產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學習、游戲和活動。
(3)異性接近期。一般從16~18歲,隨著性生理的進一步成熟,異性間產生向往和傾慕,往往采取各種方式接近異性,和異性相處感到愉快,初戀開始出現。
(4)戀愛期或愛情產生期。18歲以后,隨著性生理和性意識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頻率的增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多數青年進入戀愛狀態。單從年齡上看,多數大學生處在上述性心理發展的后兩個階段,但由于個人經歷及自身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戀愛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上的表現,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