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有錢越沒安全感?
焦慮與疑問,恐怕并非生活在北京的人們獨有。對許多身處都市,不得不為生活與理想奔波的人們而言,怎樣獲得一條安全的底線,怎么達到一種對未來穩定的預期,越來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盡管有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經接近富裕國家水平,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人均GDP的約40%,比一些富裕國家至少要低10個百分點。這其實也是在說,人們拿到手上可供支配的收入,遠遠不如GDP的賬面數字美妙。
另一個與公眾消費觀感有關的數據分析則是:稅收增速高于GDP增速。大量間接稅通過商品價格向社會轉嫁,稅收與物價高度關聯,這種大眾稅,也成為人們日常消費難以承受之重。不僅如此,住房、醫療、教育、養老……哪個話題拎起來,都足以讓茶余飯后的談論變得滯重難言。
或許,正是稅負沉重,稅收富少窮多的逆調節,讓人們無法從稅負的二次調配中,感受到制度公平,卻反而要遭遇隱性剝奪;或許,低福利下的不確定,讓人們無法從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必需品中,享受到公共福祉,卻反而要為之支付額外昂貴的社會成本,甚至要用一生的財富做賭注;或許,權力尋租、行政監管無力、體制上的制度漏洞、從消費到公共話語的權利缺失……凡此種種,也許都是吞噬人們幸福感,加劇不安全感的必然因素。
的確,人們可以從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獲取更多財富,但缺乏福利兜底,更多額外的社會成本對財富的無情消解,都令“因病返貧”、“一套房子消滅一個百萬富翁”的故事,成為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某種程度來說,“月入7000元沒有安全感”,不是大城市里中高收入者的矯情,而是與危機感緊密相連的寫照。而對于瞬間赤貧的恐懼,對于福利保障的擔憂,對于權利缺失的困擾,則成為當下城市人尤其是中產者瘋狂工作與生活的注解。
這種心理焦慮中,“沒有安全感”,不是一種群體心理失衡,而是切實困擾下,人們面對未來人生的集體困惑。當個體對未來與命運愈發不可把控、難以預期的時候,公共管理者就應該以福利兜底、權利保障、公平建構的姿態,站在民生福祉的角度,踐行公共責任,還利于民,讓集體困惑回歸正常心理軌道。倘若無法培育公眾對社會的心理歸屬與認同感,恐怕誰也無法從“沒有安全感”的心理陰影中幸免。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