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心理學簡介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后者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fā)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fā)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并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fā)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于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認為除極少數的簡單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于環(huán)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條件反射實現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當作行為主義的“樞石”。華生夸口說,給他一打健康嬰兒,讓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環(huán)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個嬰兒變成任何一種人物。他在嬰兒的情緒行為上做了實驗,使嬰兒的愛、懼通過條件反射的改變而改變。他后來侈言要建立行為主義的實驗倫理學。
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于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于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qū)別,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拉什利明確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并極表贊賞。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fā)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jié)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