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心理疾病
魯迅先生曾說過:“只要胃口好,什么東西都能吃。”但似乎在物質極大程度豐富的同時,我們的胃口似乎不是那么好了。心理學在中國更多的是被邊緣化,尤其是當心理學用于臨床治療時,心理學似乎就是一個招牌,一個幌子。
就中國目前各大醫院的心理門診科來說,首推的治療方案均以“藥物治療”為主,而具體的心理咨詢則作為輔助,聊聊幾句問診多是例行公事的詢問吃過藥后的反應。
80%中國人自殺是因為心理疾病
我們依賴他人、不敢獨立。一件不再控制范圍內的小事,都會讓我們焦慮不安。不信任別人,卻又常常抱怨沒有朋友可以傾訴。我們對個體的社交能力要求過高,反而對輿論的壓力充滿恐懼。我們低自尊、失眠、頭痛、不敢出門,我們怕……因為我們患了病。
大學時一個友人,穿鞋子一定要把兩個鞋帶反復相互比對,長短寬窄一樣才能安心,只要錯亂一點就無法忍受。她笑稱這是“平衡美”,在今天看來,在醫學上就是一種強迫癥的表現。
這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小事,但是它一旦上升到嚴重的精神層面,隨時可能變成一顆極度危險的“定時炸彈”。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約有2807萬人自殺身亡,這是全球自殺者總數的1/5;同時更有高于這個數字10倍的人自殺未遂,而導致人們自殺的因素有80%的是因為心理疾病。
心病需要“心藥醫”
治療心理疾病的藥,各大醫院、門診均有銷售。千年前,扁鵲見蔡桓公就曾云:諱疾忌醫。時至今日,我們還在說,有病了就得去看,飲鴆止渴的藥也得吃。
每日,到心理科看病的人多是來取藥,行色匆匆。心理咨詢師里病人看病時間平均在10分鐘左右。延時的,多為第一次來看診,講些自己發病的表現和家庭情況;少時的,只為“取藥”。
“這是富貴病,誰去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啊?幾十元每小時的咨詢費用,我們擔當不起,所以還不如吃吃藥,自我調解下得了!”一位多次徘徊于各大醫院的心理門診科的黃先生感嘆道。
惦著手里的一摞藥,沒等服用黃先生就覺得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心病,已經好了大半。如果說“藥到病除”到還好,就怕是那種“無藥可醫”的病。盡管看著其他病人開出的藥方與他手中藥并無兩樣,略感懷疑后黃先生還是決定放下懷疑的心,既然看病就得信任醫生。“反正都是心理病,癥狀可能不同,這藥應該也是差不多的。”
好文推薦: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