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會對一個人恨之入骨?
在你的過去,是否曾對一個人由反感到敵意,甚至恨之入骨?一位網友也碰到相似的問題:連聽到那個人的聲音都無法忍受,甚至希望她從世界消失。人活得哪怕是非常的中立和客觀,仍免不了受內心好惡的影響。
一個人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內部的憤怒轉移給他人,心理學上稱這樣的情緒轉移為“負性移情”。通過攻擊別人來感知自己,獲得“我不像她”的自我感覺,你不厭其煩地反感她的一舉一動,也許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那種人。
網友的來信:
我以前在公司上班搞技術工作,在外性格比較隨和,但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人特別在意,對別人說的任何話做的任何事都很反感,后來發展到聽到她的聲音就受不了。再后來對和她關系好的我也排斥,現在好了,我終于離開公司自己做了,但對她的消息也特別敏感,總之希望她消失我最開心。
專家點評:
為自己找一個假想敵是一種處理內心憤怒最安全最省力最有益的辦法。人活得哪怕是非常的中立和客觀,仍免不了受內心好惡的影響。一個人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內部的憤怒轉移給他人,心理學上稱這樣的情緒轉移為“負性移情”。(人們也會把一些熱情、愛和欣賞投射給另外一些人,和他們分享快樂,這是一種“正向移情”)。真正的反感是冷漠、麻木,沒感覺和不知道。人對某個人的惱怒有時混雜著許多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往往是某人激發了自己潛藏已久的焦慮,因為潛意識害怕這種內心焦慮再現,而遷怒于他人。
在我看來,“她”的某些性格和行為,正好應對了網友內心一直要刻意壓抑的東西,網友反感的恰好可能是部分的自己。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些個性的陰影,自己難以覺察,你對某個人好或對某個人反感,其實都是對內心自我的具體化,類似一些心理愿望的表達。與人交往很像是照鏡子,你總能發現鏡中人的美中不足,喜歡也好,遺憾也罷,那就是你對自己的態度。
不知道網友有沒有聽過精神分析這個心理學專用術語?如果用分析的眼光看,這是一種對關系的依賴,通過攻擊別人來感知自己,獲得“我不像她”的自我感覺。網友不厭其煩地反感她的一舉一動,這樣就能證明自己不是那種人,這很像此地無銀三百兩哦。網友最后提到已離開了原公司而和她并不在同樣的環境中,但還是通過對她消息的關注來平衡自己。網友說她消失了最開心,這恰恰是一個反話,如果她消失了,網友的關系依賴遭到破壞,損失最大的是自己內心的平衡。
我想猜測一下,是不是網友把自己的敵意和憤怒投射到這樣的一個對象身上,是因為網友潛意識覺得她很安全?這樣,網友既處理了自己的憤怒,也不會遭到她的攻擊而給自己招來麻煩。所以才使這樣的關系依賴維持下來。
最后我想說的是,如果網友通過對她的反感來平衡情緒,私下里應該對她心存感激。如果還有機會和她相處,如果能率先伸出友好的手,就會發現,對她的接納會讓自己面對內心真正的自我而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