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靠藥 心理咨詢師靠說?
精神科醫生或是心理醫生究竟是如何判斷與治療疾病和障礙的,是不是也是吃一堆藥?還是靠說一堆話呢?一個人出現了心理或精神疾患,究竟是“心”的問題還是“腦”的毛病?
你們精神科醫生到底是憑哪一點診斷這個人患有哪種疾病的?
這是一個不錯的問題。通常如果我們身體不適,感冒發燒,內科醫生首先會告訴你需要驗血常規,看看有沒有感染,如果你還有咳嗽咳痰,或許還需要拍個胸片。而精神科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景象:詢問、交流、量表評估。總的來說,就是我問你答,仿佛看不到任何醫藥的跡象。
那么我們究竟是如何做出合理判斷的呢?醫學界有許多診斷標準,癥狀標準、實驗室標準、病理標準……在精神心理領域,更多使用的是癥狀學的標準,這不是一種完美標準,但確實是我們現在可以使用的唯一標準。
這就會帶來許多問題,由于缺乏大量客觀數據的支持,不同的醫生對于標準的理解很難做到統一。不同的醫生面對同一個病人會有不同的觀點。曾經有一位躁狂癥患者,家屬反映她揮霍無度。這位患者經常會給自己買一些千元左右的服裝,而她每月的收入大約在兩萬元左右,我的判斷是她沒有揮霍無度。然而我們年過七十的老專家則完全不這么看,對于一生節儉的他來說,千元的服裝是天文數字,月月都要添置新衣更是毫無必要,所以他贊同家屬的訴說。這樣就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好在患者并非只存在這一種可能的癥狀,對于她的最終診斷我與老專家還是一致的。
另外一種情況是,你很難去判斷一個癥狀的真假與否。比如精神分裂癥有許多癥狀,其中之一被稱為妄想,也就是胡亂猜疑,無中生有。丈夫把妻子送入了醫院,訴說了許多妻子不正常的地方,妻子則辯稱丈夫有外遇才會做出如此舉動。我們不能把訪談的重點放在鑒別他們誰是誰非上,因為丈夫是否有外遇是你作為醫生永遠無法探究到的真相。
基于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診斷標準被不斷地修改、更新,力求排除過多的醫生個人的主觀因素,才使得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更為大眾及同行所信服。
我們一般出現怎樣的問題會去精神心理科就診呢?
當然,如果你已經到了胡言亂語、肇事肇禍的地步,應該是不會主動走進醫院的,但是相信關心你的家人或警察叔叔會幫助你找到我們。
一個人的日常活動通常包括思維、情感及行為三個方面,這三者互為影響,互相作用。情人節當天,出于對戀人強烈的愛慕,使你迸發出了就在當天求婚的念頭,于是開始了詳細計劃,最終你左手捧大把玫瑰,單膝跪地,右手拿出亮閃閃“鴿蛋”,仰頭眼巴巴地望著公主般的女友,就在人流如潮的街道,旁若無人。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思維、情感、行為缺一不可。換言之,如果以上三者某一個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場悲劇。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