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并非羞怯:30%人內向但蘊含強大力量
內向與害羞并不能畫上等號,盡管兩者之間確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帶有行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會對他們做出負面判斷,因而會盡量避免社交場景;內向的人躲起來的理由是更想一個人呆著。
會讓外向者興奮的情形,是內向者懼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時,這類場景往往也蘊含著危險。外向者更追求結果本身,然而興奮感會讓他們淡忘周圍的警告,內向者反而會想得比較周到。
人們常常認為內向的人很害羞,不過內向與害羞并不能完全畫上等號,盡管兩者之間確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帶有行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會對他們做出負面判斷,因而會盡量避免社交場景,盡管有時候他們也想加入其中。內向的人也會躲避社交場景,但躲起來的理由則是——他們更想一個人呆著。
內向的人在社會中并不少見,然而要準確地理解“內向”這個標簽究竟意味著什么,還得花一番工夫。
一則統計數據顯示,約有30%的人天性內向。而這些內向者在謹慎、膽小的外表下,所蘊含著的強大力量。
內向不等于羞怯
據《時代周刊》報道,人們常常認為內向的人很害羞,不過內向與害羞并不能完全畫上等號,盡管兩者之間確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帶有行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會對他們做出負面判斷,因而會盡量避免社交活動,盡管有時候他們也想加入其中。內向的人也會躲避社交活動,但躲起來的理由則是——他們更想一個人呆著。
“社交對內向的人來說并不是多么傷腦筋,內向者只是覺得少參與為妙。”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兒童情感研究室主任路易斯·施密特說。在社交活動中,外向者靠混跡在人群中獲取能量,內向者反而會覺得累人。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就是一個典型的外向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汲取了成倍的正面能量。
當今世界,似乎更有利外向者生存。層出不窮的研究指出,社交已同低膽固醇、定期鍛煉一樣,成了擁有良好體魄的先決條件。極其害羞和內向的人更易被艾滋等疾病壓垮,而且比起外向的人,他們在疾病面前也更易沮喪。在求學時也同樣如此,表現積極的孩子能引起老師更多的關注,而安靜的孩子則呆在教室的角落中任由忽視。
“傳統文化期待我們成為外向的、好交際的人。”美國西北大學英語專家,《羞怯:正常行為是如何成為疾病的》的作者克里斯多夫·蘭伊說,“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期待,那些內向的人在這種期待面前反而成了有問題的人。”《安靜:內向者在聒噪世界中的力量》的作者蘇珊·凱恩則指出:“我們生來是外向還是內向,如同性別一樣,都是我們的身份特征。社會對內向者的偏見,導致能力、才智的浪費。”
社會上的這類潛規則恰恰低估了內向者的優勢。比如在工作中,人際關系和人際社會是一體的。內向者很快就利用電話將所有的朋友納入人際網絡中,而這種交友方式又常常是深入、有益的。比起外向者來,內向的人顯得更仔細,這就意味著,他們對待問題深思熟慮,自然能做出更為明智的選擇。此外,內向者更擅長傾聽——畢竟當你不是那個滔滔不絕的談話者時,就更容易做到聆聽。這一特點代表著,內向者常能當好領導的角色。當安靜地坐著并集中精神時,內向者能在長時間的獨處中發揮他們的特長。
值得指出的是,人的性格并不只有內向和外向這兩面。有一類人被稱為“中間性格者”,處于在兩種性格的中間地帶。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