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的喜怒哀樂,因為這四種情緒,會讓我們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當我們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自保,到底工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今年是個天災頻現的年份,剛剛經歷了青海玉樹地震心理余痛的中國人,又迎來了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的挑釁,目前已造成1440多人死亡,600余人下落不明。另據報道隴南暴雨連續,再發泥石流易造成萬人被困;西漢高速公路則因特大暴雨發生的泥石流災害,導致上千輛車和2000多人滯留。災區恐懼、焦慮、暴躁等心理障礙肆虐,心理工作者已經趕赴災區。
而在心理工作者奔赴現場干預受災群眾的同時,大眾面對這些災難信息如何更好地保持做好心理自護呢?筆者就此咨詢了廣州白云心理醫院心理門診的專家。
避免負性情緒投射
最近,在廣州白云心理醫院就出現這樣一位來訪者,這個35歲的女子忐忑不安地來到心理門診,因為她總是擔心自己靠山而居的房間會不會被泥石流沖垮,進而日日寢食難安。心理醫生通過和她的交談發現,該女子抑郁傾向明顯,遇到開心的事情會內疚,遇到傷心的事情則陷入消極的情緒中久久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事情很容易引起她的心理響應,并且她總是會選擇負面情緒。
心理醫生說:過于敏感的個性特征讓該女子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抑郁質的心理傾向讓她在面對應激事件是出現負性的情緒投射。像這種不能科學的、健康地控制情緒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見。情緒的控制與調整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能,也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首要標志。而健康的情緒控制的標準是:首先就要接受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不否定自己。過多的負性情緒會嚴重傷害本人,導致生活困擾、人際關系沖突和各種心理障礙,甚至一些軀體癥狀,如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等等。
專家建議:天災面前,避免負性情緒投射要做到“放出去,走出來”。
所謂“放出去”就是把自己內心的焦慮、恐懼、悲痛、憤怒等痛苦的體驗發泄出來,學會向身邊人傾訴,即使對方也許對此并無興趣,但是當事人要把這種“減負方式”作為一種充滿成就感的事情。不要過長時間、過于深入接觸災難新聞,不要一個人觀看災難影片,拒絕把“天災”事件毫無邏輯的和自己關聯,相反,積極向災區捐助的義舉卻可以把自我成就感和抗擊天災相連。
所謂“走出來”就是多接觸外界社會,多進行戶外運動,進而減少負性情緒投射的機會。以體育運動而言,它不僅能改變人的心理狀態,消除憂郁、膽怯、沒有自信心等等,而且還能可以明顯改善因性格缺陷所帶來的負性情緒,增多良性體驗,擴大個人的社會心理支持。游泳、慢跑、球類運動和其他集體性運動都是專家推薦的。
“蛋殼心理”要不得
“蛋殼心理”多發于青少年和中青年女性,突出的表現是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較差。有這種心理的人相對來說生活條件較好,經歷的挫折較少,所以一旦有應激事件發生時,這他們的應對能力也比較弱,往往茫然無措或者不能調試好自己的心理平衡,進而引發心理障礙或影響生活和學習。比如在接觸到這些“天災”信息后,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心理承受力明顯下降,情緒低迷等現象,這時候家人應善于發現和指導,多陪伴、傾聽和鼓勵。
如果孩子出現“蛋殼心理”,家長不妨依此為契機,講述災區人民英勇頑強抗擊天災的頑強精神和度過短暫的悲傷而化為動力的決心,增強孩子抗挫折的能力。面對有“蛋殼心理”的孩子,家長也應該反省是否是自己“錯誤”的愛而把孩子變得脆弱不堪,是不是總是習慣于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而讓孩子失去學會堅強的機會?家長要學會向有“蛋殼心理”的孩子說“不”,讓孩子接受拒絕,懂得世界的“不完美”,懂得成功來自于不懈的努力,養成有韌性的性格。
“天災”或多或少會在大眾心里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甚至心理恐慌,人們盡量減少過度接觸負面信息,而應多關注災區重建,重視和親人、朋友的相處,體會人間親情。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