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感到底玄機在哪里
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忽然對身邊的一切覺的很親切,曾經見過,可是總也想不起來在哪里見過,聽過,和看過,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聽聽專家怎么說
24歲的珀塞爾是一位普通職業女性,在上個月的一次商業會議上,她忽然覺得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以至于抑制不住放聲地大笑起來。她說:“當時所有的一切,就連咖啡杯擺在桌上的方式都是那么熟悉,我甚至能預知同事們下一句話要說什么。就像身處看過的電影場景一樣。”
你有過像珀塞爾這樣的“似曾相識”經歷嗎?一種強烈的感覺好像某一個動作、場景或氣氛被再一次重復。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有望給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奇妙但真實的“déjàvu”
法語中的“déjàvu”就是用來形容這一轉瞬即逝的奇妙感覺。但是它似乎一直更受小說家的親睞,而很少被心理學家關注。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學家們開始就此做社會調查,但是深度和廣度都相當有限。
不過,最新有關人類記憶力的研究打開了這一領域的新突破口。人們可能會找到這一現象的解釋,甚至還能找到測量它的新方法。美國達拉斯的南衛理工會大學的心理學家阿蘭·布朗博士在他的著作《“似曾相識”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中,介紹了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對這一看似虛無縹緲的人類精神感覺的研究進展。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像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歷過獨特的感受)。調查還顯示,“似曾相識”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復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
熟悉感來源于各種或真或虛的渠道
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沖突的體現。但是布朗博士和其他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感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沖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而且,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時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此外,它還可能會與“jamaisvu”相伴出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么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