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調有原因 找到心結很重要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事情,難免會出現(xiàn)情緒不好的時候,情緒失調也隨之而來,其實,我們出現(xiàn)壞情緒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我們不如先從情緒失調的原因著手應對。
“檢查自己的大腦,解除困擾”,是古希臘哲學家愛比泰德所言,他的這句至理名言是對“ABC”理論的精辟詮釋。所謂“ABC”理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在這個理論中,A代表誘發(fā)事件;B代表當事人對事件的看法、解釋、評價和信念;C代表繼這一事件后,當事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是外部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緒和行為結果(C)。實際上,人們忽略了當事人的內心活動這個重要因素,忽視了當事人對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正是這一部分(B)導致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狀態(tài)。比如說:當一個人產(chǎn)生了抑郁、焦慮、沮喪、敵意等不良情緒時,并不是由于某個刺激引發(fā)的,而是源于其對那個刺激的看法。
一般說來,觀念B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合理的觀念可以引起人對事物適當?shù)那榫w及行為反應,不合理的觀念則會導致不適當?shù)那榫w及行為反應。若一個人固守某些不合理的觀念時,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之中,甚至導致心理障礙的產(chǎn)生。
依據(jù)ABC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的不合理觀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fā)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fā)生或不發(fā)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xiàn)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他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xiàn)及發(fā)展也不會依他的意愿來改變。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fā)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二是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xiàn),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具體體現(xiàn)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后,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chǎn)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三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fā)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么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xiàn)為沒有事實根據(jù)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jīng)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fā)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jié)心理恐慌”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