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公交車第一排為何不受待見
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在我們日常乘坐公交車的時候,在公交車里的第一排坐位通常是空著的,大家都會自然的往后面的坐位上坐,大家可能認為是一種習慣,其實,這種情況的背后是有一定的大眾心理因素的。
人們上了空的公交車后,一般都不會選定第一排座位,通常選擇車廂的后半截,在靠近車門的位置坐下。這是因為選了第一排座位時,坐在背后的人會讓你感到一種潛在的威脅,因為你看不見他們在你背后做什么;而如果你坐在了車廂的中后部,看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后腦勺,就會覺得塌實。人們通常愿意找一個看上去“順眼”的人同坐,衣著整齊、長得好看的人較容易被人接受。有些人坐在別人剛剛坐過、尚有余溫的座位會很不自在,因為這種“余熱”被視為一種污染,有些人甚至會站起來,等座位涼了再坐。在車廂里最不被喜歡的是那些太過自我的人。他們通常表現在:把腿伸得很長、對著手機大聲嚷嚷或是把包放在旁邊占座。心理學家通過心理分析,預測人們最常見最舒適的選座位順序,看看是否吻合你的生活經驗?
公交車、地鐵、火車,這些平時常用的交通工具看似沒什么新鮮,可是,你想到過嗎?從你上車選座位那一刻開始,就會被心理學家窺探到一些潛在的性格特征了。而接下來在車廂內的一舉一動更是無形中向大家展示了你的某些個性。
第一排總是沒人坐
跳上一輛空蕩的公交車,小陽總是喜歡徑直往后走,到了車廂的后半截,再找個靠近車門的位置坐下,接著他便可以愜意地欣賞沿途風景,或是讀書看報。小陽說,這個位置讓他覺得塌實。
意大利非語言交流學家馬克·帕克利對人們在車廂中的行為做了多年研究,他認為,人們上了空的公交車后,一般都不會選定第一排座位——這排位子通常到了車廂快滿時才有人坐。
對此,咨詢師筆者說,這種選擇是人類特有的安全感造成的。當你選了第一排座位時,坐在背后的人會讓你感到一種潛在的威脅,因為你看不見他們在你背后做什么;而如果你坐在了車廂的中后部,看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后腦勺,就會覺得塌實。可見,小陽選座位的方式是符合大眾行為規律的。
人們會找“順眼”的人同坐
這種無時無刻的自我保護意識還體現在,人們通常愿意找一個看上去“順眼”的人同坐。英國心理學家休斯敦和布爾做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旁邊的座位總是空著的。筆者說,人在陌生環境中,自我防御意識會更強。而這個時候,衣著整齊、長得好看的人就容易被人接受。
同時,心理學家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人坐在別人剛剛坐過、尚有余溫的座位會很不自在,因為這種“余熱”被視為一種污染,有些人甚至會站起來,等座位涼了再坐。
健談的人容易入睡
在乘火車長途旅行時,人們也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放眼望去,有的人呼呼大睡,有的人頃刻便與左鄰右舍打成一片,也有人捧著書本消磨時光。
那么,透過這些行為又能反映出什么呢?筆者認為,那些看書、看報,不與別人搭訕的人通常自我防御意識較強,并且更多的關注自身。他們中的一些人有著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信條,而讀書看報的行為也是在向周圍的人傳達一種信息:“別理我,讓我安靜點兒。”但同時,他們也有可能在保持沉默的同時揣摩著周圍人。
而那些一上車就找個人聊天,沒幾分鐘就把私房話全抖摟出來的人大都屬于多血質。他們開朗、喜歡廣交朋友,但也比較敏感,易激動。當然,與周圍的人混熟還有一個特殊的好處——可以讓自己盡快入睡,因為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比別人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把腿伸長的人比較自我
在車廂里最不被喜歡的是那些太過自我的人。他們通常表現在:把腿伸得很長、對著手機大聲嚷嚷或是把包放在旁邊占座。
車廂里的空間原本就是有限的,大部分人都會擔心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他人,而這些“不招人待見”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就習慣了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對此,筆者提醒,在車廂這樣一個封閉又相對狹小的環境中,還是應該體諒一下周圍的人,比如打電話的聲音要輕些,腿也不要伸得過長。
擠公交車的經歷相信大家都有過,但是你有注意到下面這兩種有趣的情況么:
【案例直擊】
情景一:一輛剛出站的公交車上,人頭攢動。后門往前的過道上、尤其是靠近前門的地方幾乎成了沙丁魚罐頭。相反,后門以后的地方還可以擠一擠。為了迎接下一站的乘客,司機在一遍又一遍地放著廣播“現在是乘車高峰期,請大家往里面走一走”。但是,車廂里的乘客仿佛沒有聽見似的,沒有一個人肯動動。
情景二:也是一輛人滿為患的公交車,司機正在維持車上的秩序。不同的是,這個司機沒有像其他司機通常做的那樣、反復播放廣播,而是拿起話筒“靠近后門的乘客請再往里走走,后面的跟上再往里走走”。隨著司機的招呼,大家很配合的朝后門方向移動,車廂的擁擠立刻緩解了。
【心理解析】
同樣的場景,不同的效果;兩種情景的解決辦法究竟有何不同呢?
仔細看看,不難發現,第一個情景中的廣播對象是針對全體乘客的;第二個情景中,司機把指令落實到相對具體某些乘客上了?正是這個“具體化”使效果截然不同。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去個性化。
所謂去個性化,指個體在群體中或與群體一起從事某種活動時,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或以群體自居,使個體的個性溶化于群之中,從而失去了個性感。與這種去個性化相聯系的是,個體似乎失去了作為個性的約束力,在群體的保護下,做出違反他們在社會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會準則的事,表現出非正常的行事傾向。
簡單地說,去個性化,指在某些情況下個體喪失其個體性而融合于群體當中。此時人們喪失其自控力,以非典型的、反規范的方式行動。典型的案例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本案例情景一中的廣播,雖然反復播放,但是面對的是全體乘客、毫無針對可言,于是乘客們的責任感被分散了,誰都不認為自己應該往里擠;即使有乘客意識到了,由于缺乏公眾的壓力,或者認為既然其他的乘客也不做出行動,那么他(她)就沒必要往里邊擠。情景二中的司機把責任具體到人,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公交車,你喜歡座那一排呢?心理學中還有不少有趣的心理現象等待大家去發現和了解,感興趣的朋友們多多關注心理頻道的資訊吧!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