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識:自戀人群更孤獨
孤獨應(yīng)該是當下的現(xiàn)代人都存在的一種心態(tài),所以,大家對于孤獨的感受也應(yīng)該都深有體會,而在心理專家的調(diào)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如果過于自戀的朋友往往會孤獨感更強。
幾乎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體驗到孤獨襲來的痛楚。它可以是簡單而表面化的,比如成為球隊里最不可能上場比賽的球員,或者派對上永遠坐在角落里的女孩;也可能是尖銳而劇烈的,比如失去了配偶或者親密的朋友。
最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封面文章《Facebook是否讓我們更孤獨》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小說家史蒂芬·馬奇(Stephen Marche)在文章的開頭,講了一個老太太的故事。
伊薇特·威克斯(Yvette Vickers),《花花公子》的前模特、好萊塢B級片女明星,在加州的家里孤零零地死去。一年后,老太太風干的尸體才被鄰居發(fā)現(xiàn),經(jīng)法醫(yī)鑒定死于心臟病。她沒有孩子,沒有宗教小組,沒有任何直接的社交圈。在她死之前,沒有給任何家人或朋友打過電話,而是與通過網(wǎng)絡(luò)找來的“粉絲”在通信。在她死去的消息發(fā)布后兩個星期之內(nèi),就成了Facebook上的熱門人物,16057個Facebook帖子和881條Tweet都在討論她的死亡。
史蒂芬·馬奇說,老太太年輕時經(jīng)常演恐怖電影。現(xiàn)在她的死成了新時代的恐懼符號:對孤獨的恐懼。
孤獨是什么?
羅素形容“孤獨”,是一個人戰(zhàn)栗的目光瞥過塵世的邊緣,直透那冰冷而不可測的無生命的深淵。
孤獨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特征。幾乎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體驗到孤獨襲來的痛楚。它可以是簡單而表面化的,比如成為球隊里最不可能上場比賽的球員,或者派對上永遠坐在角落里的女孩;也可能是尖銳而劇烈的,比如失去了配偶或者親密的朋友。
在《孤獨:人性與社會聯(lián)系的需求》一書中,進化心理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T。 Cacioppo)將孤獨比喻成“饑餓”,它們都是身體發(fā)出的一種預警信號,提醒你某種匱乏的存在。
我們需要攝入合理的血糖,作為新陳代謝的能源,從事生命體的各種活動。當血糖不夠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饑餓,這是信號,提醒你該吃點東西,補充能量了。如果你無視這個信號,我們會耗盡能量,甚至沒力氣去尋找食物,這是致命的。
孤獨及其造成的痛苦、不安所警示的匱乏,不是卡路里,而是連接。它提醒我們遠離群體、失去聯(lián)系的危險--在漫長的進化中,人類的祖先是依靠社會合作,而非個人的能力,才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大部分神經(jīng)學家都同意,人類大腦皮層的進化,不是為了發(fā)展音樂、數(shù)學,或者任何一種個人的天賦,而是為了處理復雜的社會信息,以保證群體的生存--如果沒有群體的合作,我們無法打敗危險的野獸,也無法繁衍自己的后代。所以,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是進化的古老機制在警告你,重新加入人群,否則就要付出代價--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缺乏鍛煉、吸煙、酗酒,甚至老年癡呆癥,這些都與孤獨有關(guān)。孤獨的長期負面效應(yīng)之一是損害大腦的自制力。
對于這種匱乏的信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yīng)對方式。
有些人對孤獨天生具有較高的耐受力。他們喜歡獨處,在人群中反而覺得不自在。有些人則是天生的交際專家,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感覺到安全。這與基因有很大的關(guān)系。2005年,美國和荷蘭聯(lián)合進行的一項雙胞胎研究表明,與神經(jīng)質(zhì)、焦慮一樣,孤獨不僅是缺乏社交造成的結(jié)果,更有植根于基因之中與生俱來的成分。
西方最著名的離群索居者是梭羅、華茲華斯、梅爾維爾等。梭羅在哈佛受過教育,卻跑到當時最荒涼的瓦爾登湖邊隱居,自己蓋房子、捕魚、打獵、種菜,像原始人一樣生活;華茲華斯與妹妹隱居在昆布蘭湖區(qū)和格拉斯米爾湖區(qū),與世隔絕;梅爾維爾長年在海上漂泊,一生潦倒不得意。但對這些人來說,孤獨恐怕不是什么難以忍受的痛楚,反而是刻意尋求的境界。比起同類,山川草木更與他們性情相投,大自然才是人生歡樂和智慧的源泉。
但是,作為天生的社交性動物,我們絕大部分人更渴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靠近一個人,被理解,被關(guān)注,被愛。
社交網(wǎng)絡(luò)的承諾
網(wǎng)絡(luò)的本義是消除孤獨。從互聯(lián)網(wǎng)誕生之初,就許諾我們一個無國界的烏托邦。剛剛知道“六度空間”理論的時候,我們覺得整個世界是向你打開的--只要通過6個人,地球上任何兩個人之間都可以建立聯(lián)系。那是一種巨大的幸福感--孤立的個人能夠相互交流,文藝青年可以找到靈魂伴侶,同性戀青年不再覺得自己像怪物,每一個人都不是局外人。
到Facebook和微博的時代,社交網(wǎng)絡(luò)的目的,是連接所有人--一個以你為中心組建起來的龐大的社交群,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資本,有著巨大的價值。但在這樣無所不在的連接中,我們的孤獨感似乎并沒有減輕,很可能反而加重了。為什么?
孤獨是一種內(nèi)心深處的感覺,它與連接的人數(shù)或頻率無關(guān),而與連接的質(zhì)量和意義有關(guān)。你可以在高朋滿座的喧嘩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獨。婚姻會減輕一個人的孤獨感,但前提是你的婚姻是幸福的,否則婚姻只能讓你更孤獨。信仰也會減輕一個人的孤獨感,前提是你的上帝是一個抽象、溫暖的存在。
技術(shù)傾向于簡化生活中一切復雜的事物。人類的關(guān)系豐富、復雜,需要技巧、精力和耐心才能處理。但在網(wǎng)絡(luò)時代,我們最缺乏的是耐心,而最吝于付出的是注意力。所以,社交網(wǎng)絡(luò)在擴大社交群體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導致人際關(guān)系的扁平化和膚淺化。分手的情侶只需在主頁上輕輕點一下“刪除”,就可以讓對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你能跟刷來的“粉絲”推心置腹嗎?
人的天性是珍惜那些得之不易的東西--千金易求,知己難得。
美國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知己”數(shù)量從1985年的2。94人降低到2004年的2。08人。同樣,在1985年,只有10%的人表示沒有一個人可以討論生活中的重要問題,15%的人表示只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到了2004年,這兩個比例分別升至25%和20%。
在《一起孤獨》中,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女教授謝麗·圖爾克認為,社交網(wǎng)絡(luò)對于友誼的侵蝕,主要是通過將“對話”(conversation)簡化為連接(connection)--在網(wǎng)絡(luò)的連接中,我們永遠期待更快、更簡單的回應(yīng)。為了得到最快的答案,我們只問最簡單的問題。而對話是慢慢展開的,它需要耐心與技巧,花時間去體會對方神情動作中微妙的變化,從對方的視角看待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真的需要面對面,聆聽彼此,包括那些無聊的細節(jié)。因為正是在結(jié)巴、遲疑、詞不達意的時候,我們才向?qū)Ψ秸宫F(xiàn)出真實的自我。而當我們回憶起一個朋友的時候,最動人的往往不是他的一句話,而是他的某個眼神、某個肢體小動作。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研究兒童的心智發(fā)育時發(fā)現(xiàn),在8歲之前,小孩子沒辦法從別人的視角看世界。我們最終都會成長,脫離那個階段,學會理解、揣度對方的心意。但在社交網(wǎng)絡(luò)時代,我們的心智似乎重新向兒童靠攏。所有社交網(wǎng)絡(luò)的設(shè)計都是基于“自我中心”的。你的廣播,你的相冊,你的“粉絲”、你的審美趣味(喜歡的音樂、電影、電視劇)、你加入的小組……一切都是關(guān)于你。
一個人在社交網(wǎng)站上等待回應(yīng)的心態(tài),像極了一個孩子想要得到大人的關(guān)注。孩子總是高估別人對自己的興趣,所以他們發(fā)明出想象的觀眾。人們在Facebook、微博上不斷更新自己的狀態(tài),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傾聽一樣。
在心理分析的傳統(tǒng)里,自戀并不是一個人多么愛戀自己,而是他/她如此脆弱,必須不斷得到別人的支持與贊許,才能肯定自我的存在。技術(shù)也許沒有導致,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這種心智習慣--一種感覺必須經(jīng)過別人的印證才能成立,甚至成為感覺本身的一部分。
我們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的種種行為,無非是為了讓自己“被看到”。在別人的目光中,確認自我的存在,得到理解、關(guān)注與愛。被愛的感覺,比其他任何東西都能提高人的熱情,哪怕它很可能只是一種錯覺或一廂情愿。為了得到肯定和印證,我們處處展示最好的自我。存在變成了表演--曬幸福的,曬恩愛的,曬豪車豪宅的……種種表演,一旦沒有得到回應(yīng),就陷入巨大的失落或者焦慮之中。
走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你都會看到同樣的景象:人們通過鍵盤和小小的觸摸屏連接在一起,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泡泡里。我們并不想要真正靠近一個人,他人的目光只是支撐我們脆弱的自我感的工具。
走出孤獨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享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樂趣,自戀的朋友們一定要重視這個事情喲。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xiàn)為沒有事實根據(jù)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nèi)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jīng)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yīng)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fā)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jié)心理恐慌”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yè)、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