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心理咨詢容易誤會的五個“不等于”
心理咨詢是我國起步較晚的一門新興行業,最早人們對它有一種神秘感和排斥感,總認為心理咨詢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其中,有不少不合理的論斷,在此,尋醫問藥網小編為你們整理和澄清了大家對心理咨詢的五個不合理認知,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詢。
一、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咨詢在我國是一門起步較晚的新興學科,人們對它有一種神秘感。來訪者通常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才走進診室,在心理咨詢師的反復保證下,才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緒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里,咨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此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人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來找心理咨詢師。
其實,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面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及時處理,問題就能順利地解決;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這樣看來,心理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就這些問題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并不意味著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見不得人的隱私。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咨詢師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認問題,混混沌沌虛度一生。
二、心理學≠窺視內心
許多來訪者不愿或羞于向心理咨詢師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只要簡單說幾句,心理咨詢師就應該猜出他心中的想法,否則就表明心理咨詢師水準不高。其實,心理咨詢師也是人,他們沒有什么特異功能窺見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只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的訊息進行討論和分析。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有助于和心理咨詢師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有利于心理咨詢師作出正確的診斷并進行恰當的治療。
這一點本人深有體會,心理學專業畢業的我,真是忘記了有過多少次曾經被人問過諸如“你知道我在想什么”的問題,而我,只能一次次解釋心理學不是神學,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神奇。這是一個很無奈的現實。
三、心理咨詢≠無所不能
一些來訪者將心理咨詢師視為“開鎖匠”,期盼他們能打開所有的心結,所以常常求診一兩次,沒有達到所希望的“豁然開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實際上,心理咨詢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與來訪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就像一座冰山,堆積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恒久的決心與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四、心理醫生≠救世主
一些來訪者把心理咨詢師當作“救世主”,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心理咨詢師,以為心理咨詢師應該有能耐把它們一一解開,而自己無須思考、無須努力、無須承擔責任。然而,心理咨詢師只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促進來訪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他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愿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替來訪者改變或作決定。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的。只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目標。
五、心理咨詢≠思想工作
心理咨詢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式,它與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及集體意志,而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問題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心理咨詢師持客觀、中心的態度,而不是對來訪者進行批評教育。另外,某些心理問題同時具有神經生化改變的基礎,需要結合藥物治療,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最后,小編想借用德國心理大師的一句話用來警醒大家:那些自認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對心理問題的人。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