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學會放手與引導孩子
在國內和國外國外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樣,中國父母很少放手孩子,都是親自帶著他們。放手孩子,會讓家長覺得沒有安全感,同時也讓他們覺得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其實,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應該學會放手和引導,而不是全部武斷孩子的教育。孩子還是自己學會獨立比較好。
前幾天,看到一本繪本,叫《不要放手喔》,一看到便吸引了我,書中描寫的是爸爸陪著女兒學騎自行車的故事,故事中闡述的并不是爸爸的“不放手”,而是爸爸如何做到了“放手”,就像故事中所說“孩子,我會一直陪著你——直到你說可以,我才會放開我的手……”,這也讓我想起了龍應臺的那句“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父母其實放手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不偏不倚地理解放手,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沖突就是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放手,該怎樣放手,除了單純的放手還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解決“放手”與“引導”之間的矛盾。
放手與引導,從哲學的角度看可能更好理解,任何事物之間都普遍存在著所謂的“矛盾”,這種矛盾除了普遍性,還有客觀性,我們永遠無法孤立、靜止的看待一件事情,而是要放到事物的聯系中來分析。
所以……
有時候,單純的放手,就可以讓孩子收獲成長
生活給了每一位母親無以計數的練習放手的機會。回想起米米1歲半的時候,要排隊坐“搖搖樂”,他忽然趴在地上盯著搖搖樂看。原來他是想探究一下這個大家伙為什么會晃來晃去。還有一次,他手里拎著一塊香蕉皮站在垃圾箱那里一動不動,站了一會兒,突然問我“媽媽,哪個是可回收的?”
咱們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永遠不要忽略孩子的探索力和創造性,只要給他們時間和空間,他們就很有可能探索出幾十種計算器或者沙漏的玩法,關鍵在于我們不要去限定他們的思維,如果每個人都深信不疑地認為傘只能用來擋雨,遮陽傘也許就不會出現了。把孩子放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信任。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