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最好的生活,是你認為自己配得上它
“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清楚吧?這其實正說明了心理暗示的力量。其實現實生活中,心理暗示無處不在,一切都離不開心理暗示的力量。有著強大的心理暗示,會讓人活得更長久幸福。那接下來小編先要復述一下大家都不陌生的望梅止渴的故事。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橘》說,三國時期的魏武帝曹操在一個夏天帶軍打仗,討伐張繡。天氣很熱,但士兵們走的山道上卻連一絲水源也找不到,大家口渴難耐,不免放慢了步伐。這時,曹操一方面心憂戰局,一方面想怎么才能讓大家提升士氣,加快速度。于是,他對全體戰士說:“將士們,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酸甜可口,可以讓大家解渴。大家快點趕路,繞過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們聽到這個消息,就好像已經吃到了梅子一樣,口水直流,腦子里想著前方的梅子加快了腳步。
且不說武帝懂不懂得心理學,但這里他機智地運用了心理學的原理——心理暗示的力量。
無處不在的自我暗示
每天出門前,都對自己說“今天會是美好的一天”,然后看什么都覺得美好;每次約會前在鏡子前耗掉一個兩小時,自覺美美噠;面對挫折、困難,樂觀地說 “沒有什么事兒難得住我”,生活也會變得稱心如意;一個患病老人本來生命垂危,卻懷著強烈的生的愿望,最后竟然打敗了醫學……
這一切都離不開心理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是一種我們正在想象的事物堅定和持久的表達方式。作為人類的一種心理活動,它將意識與潛意識連接起來,利用自己對自己的刺激來影響自身的言行。
當我們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時,我們就會用正面的思維模式代替我否定性的思維模式,這是一種強有力的技巧。
不同的自我意識和心理態度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心理暗示,而正是由天長日久、成千上萬次不同的心理暗示,導致了人們選擇、行為乃至習慣的不同,從而造成了命運的巨大差別。從這一點上說,很多成功學喊的“口號”也自有它的道理。
自我暗示真的能讓你活得更好嗎?
首次發現自我暗示的人是20世紀初一個叫古爾的法國藥劑師。一連數日,他的診療室總時有一個病人來這里求醫問藥,而他并不認為這個人有什么病。受不了這個病人的糾纏,他就給了他一些無藥性的糖衣片,順帶向病人鼓吹藥效如何如何神奇,不料數日后,這個病人竟來感謝他醫好了自己的病。
由此,古爾發現了自我暗示的神奇魔力,還開創了以心理暗示為主的心理治療學派。
古爾之后,心理學家對自我暗示展開了深入研究,其中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最為眾人所知。這個概念來源于一個以狗為被試的實驗。
在實驗中,他把狗放在分隔的箱子里,對其進行電擊,觀察其反應。實驗中的箱子被一道很矮的墻隔成兩半,一半帶電,一半不帶電。將一些狗放進帶電的一側,其中部分狗能跳過這道墻,躲到不帶電的那一側,部分狗則不能。不能跳過墻的狗會怒吼、哀號、失禁,可這些都無法幫它們擺脫電擊。
它們很快停止了嘗試,不再有任何逃跑的企圖。這些狗在幾次實驗過后,產生了徹底的無助。這些無助的狗會不斷跳到中間那道墻上,可它們好像并未吸取經驗,跳過那道墻。實驗再度開始后,它們又會受到電擊。為了鼓勵這些狗跳到不帶電的那一側,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做了如下嘗試:在不帶電的那一側呼喚這些狗過去,拆掉中間的墻,把肉放到不帶電的那一側。塞利格曼說:“一點用都沒有。”這些狗已經放棄了所有希望。
不停地重復失敗或者懲罰的行為,到最后對現實情況變得無望,這在人類心理中也有表現。
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工作、生活上,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做某件事上獲得負面結果,比如考試失敗、工作搞砸、關系總是處不好,他就會在這些方面放棄努力,甚至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陷入無限的自我懷疑當中。
自我暗示分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消極的心理暗示會將自己拉向消極的思維和消極的行為當中去。而積極的自我暗示則相反,積極的心理暗示能讓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提高抗挫能力,保持良好向上的心態,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更好的掌控。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