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略 兒童心理教育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兒童的心理健康,真的是特別令人堪憂的,有的人說在家庭中沒有很好的去教育孩子,肯定會導致孩子方面出現一些疾病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做作業,對于不同孩子的年齡就應該要注意一些不同的教育的目標,這樣才可以保證孩子不再出現一些疾病的發生。
孩子的“冷暴力”多發生在單親家庭或是交由祖輩撫養的兒童中,這些兒童往往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太相信別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采取回避對策。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增多,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普遍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愛心。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偏重對孩子進行文化、藝術等教育,使其在智力方面得到更多培養,卻忽視了兒童心理衛生的保健,而學齡前兒童,尤其是2至3歲兒童,是智力、人格與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未得到及時重視與矯正,將對兒童的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語言暴力:“爸媽死了才好呢”
今年4歲的明明(化名),每天都要午夜以后睡覺,早上10時才起床,無論其父母怎樣哄勸都不管用。最讓父母頭疼的是明明一頓飯就要吃上兩個小時左右。每天面對不聽話、固執的兒子,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每當明明不聽話時,父母就報以打罵。4歲的明明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改變,對父母的感覺也從開始的依賴轉變為憤怒。在這位年齡僅有4歲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說出:“爸媽死了才好呢!”市婦幼保健院心理門診醫生于德澧介紹,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架、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語言攻擊,謾罵、詆毀,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于德澧講,明明的氣質評估為語言暴力型兒童,這一類兒童的癥狀主要是對外界的反應較強烈,沒有規律性,極易造成家長的心煩意亂。而這一類兒童除了極端的語言暴力外,他們口中常說的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都屬于語言暴力。
于德澧講,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而且食物也優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泄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肢體暴力:看見小動物就想打
今年5歲的聰聰,在幼兒園里是出了名的“搗蛋鬼”,一旦遇到比他年齡小、侵占了他某種權利的小朋友,就會以“武力”將其制服,聰聰的此類問題成了老師的“老大難”。據聰聰的家人講,聰聰在家也是不“安生”,經常對別人家的小動物“拳打腳踢”。為此,聰聰的家人對別人不知賠了多少禮,家人什么方法都試過,但都不好使。據于德澧講,聰聰為肢體攻擊型兒童,此類兒童在所調查的兒童中占20.8%,主要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所致,特征為在幼兒園內愛欺負比自己年齡小的小朋友,且對小動物也充滿了敵意。
攻擊是宣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家長可以采用“轉移注意”法,對有攻擊性行為的獨生子女給予較多的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來轉移其注意力,這樣可以培養興趣、陶冶性情,以達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培養文化興趣,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引導孩子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于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漸轉移攻擊性行為。托幼機構的教師應幫助此類兒童樹立自信心,盡量滿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在家不要采取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
專家:家長更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然而兒童的心理問題常常不被家長所重視,甚至引發不必要的嚴重后果。于德澧指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從小注重培養。作為家長,不僅要關注自己孩子的體格發育、營養狀況、身體疾病和智力水平等,而且要重視兒童的心理發育及心理健康。
由于受到生理、社會、心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兒童期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障礙。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病率為12%至16%,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為2%左右。因此家長有必要了解有關常見心理障礙的知識,及時識別兒童心理問題。其實,不少孩子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就出現了心理異常,只是表現比較輕微,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上學讀書后,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了學習成績,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于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干預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此,家長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兒童心理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的知識,并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及特長興趣因材施教。其次,要對心理障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視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請教專門工作者,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身教育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恒,讓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長。
家長在生活中還是應該要多注意,那么就應該要避免孩子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就應該要以正確的方法去對待,盡量不要采取回避的態度,如果是沒有及時的去調理,肯定會讓寶寶出現很大的一些心理疾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
除了抑郁癥,還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現為沒有事實根據也無明確客觀對象和具體觀念內容的提心吊膽和恐懼不安的心情,還有植物神經癥狀和肌肉緊張,以及運動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礙應該怎么辦性心理障礙是一個嚴重的困擾著許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問題,并且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也會嚴重的影響到夫妻感情,給自己的
-
導致兒童睡眠障礙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礙在許多的兒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會發病,并且有許多的孩子在遭受著這種疾病的嚴重困擾和影響,大家要注意了解兒童睡
-
這3類人最容易“春節心理恐慌”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
-
長期焦慮,當心大病來襲現代生活中,人們壓力普遍較大,學生黨的壓力來自于學業、考試,上班族的壓力來自于績效、工作……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壓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