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精神病人回歸社會
30多年與精神病人打交道的醫生會是什么感受?為什么那么多病人為了看他的門診連夜排隊掛號?他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秘訣高招?筆者初訪河北醫大一院精神衛生科主任、河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王學義時,有太多的好奇和疑問。
此刻,坐在筆者面前的王學義,用他帶有唐山味的普通話侃侃而談,談他鐘愛的專業,聊他牽掛的病人,傾聽時眼神專注,開心處笑聲朗朗,他的親切、細膩、豁達時刻感染著你,讓你不知不覺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探尋答案。
“再難的病,只要有耐心、細心,也會變得簡單”
王學義告訴筆者,做精神科醫生和其他科都不同,看病時沒有那么多儀器檢查可以輔助診斷,只能靠耐心細致的問診,用話語、用語調、用眼神、用心去觸摸患者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內心的痛楚。由于大多數精神病患者情感、語言功能較差,許多人沉默不語,讓他們開口說話非常困難。
有一次王學義接診了一名來自邯鄲的青年患者,病人深埋著頭,一句話也不說,家屬十分著急,越著急病人內心越有負擔,越不愿意說。王學義輕輕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跟他聊起家里有幾口人、有什么愛好,在拉家常式的交談中,小伙子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開始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地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王學義逐漸掌握了小伙子的患病經歷和癥狀表現,最終做出明確診斷。
有很多時侯,身邊的同事遇到棘手的病人都向他“求救”,難題總能迎刃而解。“病人為什么不跟我們講跟您講,您有什么高招?”每當有同行這樣問他,王學義總是把自己的經驗無私地給大家分享。他認為,精神病人內心更脆弱、敏感,尤其渴望得到同情、理解和關心,需要醫生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作為精神科醫生,就應尊重和滿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問診時不要上來就問你哪里不舒服,很多時候,醫生拉拉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一個關切鼓勵的眼神,一個表示理解的點頭肯定,都可能是悄悄開啟患者心門的鑰匙。
表面上看,這是在講問診的技巧,實際上,醫生的耐心、細心才是最關鍵的。用王學義的話說:“再難的病,只要有耐心、細心,也會變得簡單;再簡單的病,如果缺乏耐心、細心,怎么治那也難!”
“治病不僅是治癥,而是幫助病人恢復功能,回歸社會”
“精神病人在常人眼里是‘瘋子’,精神科醫生就是‘看瘋子’的。病人在社會上被欺負,精神科醫生在業內沒地位,讓人瞧不起。”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剛從事精神病學工作時的經歷,王學義感嘆不已。當時社會、包括許多醫生都不了解精神疾病。
1981年,王學義到華西醫科大學精神科專業進修學習,視野開闊了,他越發感到精神科醫生大有作為。當時治病只是治癥,只要病人不胡言亂語、不打不鬧就行了,可這樣病人仍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病人的社會功能并沒有得到恢復。王學義全身心地投入到精神病學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中,不斷吸收國際精神病學專業最新發展成果。他積極倡導治療全程的理念,在治療上不僅使病人消除癥狀,而且關注精神病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最終達到回歸家庭和社會的目的。
王學義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精神疾病的治療不斷創新。早在1993年,他在國內首家創建了森田療法病房和省內第一家神經癥病房。王學義介紹說,神經癥是一種心理疾病,和“精神病”完全不同。神經癥患者的病源在于,他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居高不下,與社會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在遭遇挫折和失敗后,墜入了完美主義的陷阱。神經癥患者大部分不需藥物治療,僅靠心理治療便可使癥狀減輕或消失。因為神經癥患者只是一種認知方式的偏差,他們只需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調整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疾病便會“不治而愈”。
森田療法通過順其自然和分期行為控制來消除患者雜念,放松身心,消除煩惱,重獲心理健康,融入社會,迄今已有無數患者由這里走向新生活。
“患者就是照亮自己的一面鏡子,每看完一個病人,心里也亮堂許多”
王學義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門診經常爆滿,原來一個上午看20個病人,可有的病人頭天晚上就排上隊了,他不忍心讓患者白跑一趟,王學義一再加號,最高紀錄是一上午連續看了37個病人,一直看到下午2時。不出門診時,他還要查房、研究病案、帶學生、參加學術會議。
“天天和精神病人打交道,經常超負荷運轉,難道就沒有煩的時候?”對筆者的這個問題,王學義淡淡一笑說,煩的時候也有,但作為精神科醫生,你的情緒稍表現出不耐煩,病人就能感覺到,所以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否則影響工作。忙于工作的王學義沒有多余時間去娛樂放松自己,他就把跟患者問診、聊天當作特有的放松方式。他解釋說:“我在治療病人過程中,能發現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患者就是照亮自己的一面鏡子,每看完一個病人,心里也亮堂許多。”
采訪中,王學義一再提到普及精神衛生知識的重要性。他告訴筆者:“根據最新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我國精神疾病的總患病率達到15%,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雖然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人們對精神疾病有所認識,但還遠遠不夠。許多人總覺得精神疾病離自己很遠,其實精神疾病像感冒一樣人人都可能患上,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壓力加劇,人們的各種心理問題會更加突出。有了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忽視它、逃避它、掩飾它,不能正確面對它。”
王學義介紹說,現在在某些農村,有的人還把患精神疾病歸因為自己“命不好、倒霉”,或是“中了邪氣”,找巫婆、神漢驅鬼治病。其實,精神疾病也像其他疾病一樣,要靠早發現、早治療,只要及早防控,完全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他建議人們,平時一定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了心理不適須及時調節或咨詢心理醫生。
此刻,坐在筆者面前的王學義,用他帶有唐山味的普通話侃侃而談,談他鐘愛的專業,聊他牽掛的病人,傾聽時眼神專注,開心處笑聲朗朗,他的親切、細膩、豁達時刻感染著你,讓你不知不覺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探尋答案。
“再難的病,只要有耐心、細心,也會變得簡單”
王學義告訴筆者,做精神科醫生和其他科都不同,看病時沒有那么多儀器檢查可以輔助診斷,只能靠耐心細致的問診,用話語、用語調、用眼神、用心去觸摸患者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內心的痛楚。由于大多數精神病患者情感、語言功能較差,許多人沉默不語,讓他們開口說話非常困難。
有一次王學義接診了一名來自邯鄲的青年患者,病人深埋著頭,一句話也不說,家屬十分著急,越著急病人內心越有負擔,越不愿意說。王學義輕輕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跟他聊起家里有幾口人、有什么愛好,在拉家常式的交談中,小伙子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開始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地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王學義逐漸掌握了小伙子的患病經歷和癥狀表現,最終做出明確診斷。
有很多時侯,身邊的同事遇到棘手的病人都向他“求救”,難題總能迎刃而解。“病人為什么不跟我們講跟您講,您有什么高招?”每當有同行這樣問他,王學義總是把自己的經驗無私地給大家分享。他認為,精神病人內心更脆弱、敏感,尤其渴望得到同情、理解和關心,需要醫生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作為精神科醫生,就應尊重和滿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問診時不要上來就問你哪里不舒服,很多時候,醫生拉拉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一個關切鼓勵的眼神,一個表示理解的點頭肯定,都可能是悄悄開啟患者心門的鑰匙。
表面上看,這是在講問診的技巧,實際上,醫生的耐心、細心才是最關鍵的。用王學義的話說:“再難的病,只要有耐心、細心,也會變得簡單;再簡單的病,如果缺乏耐心、細心,怎么治那也難!”
“治病不僅是治癥,而是幫助病人恢復功能,回歸社會”
“精神病人在常人眼里是‘瘋子’,精神科醫生就是‘看瘋子’的。病人在社會上被欺負,精神科醫生在業內沒地位,讓人瞧不起。”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剛從事精神病學工作時的經歷,王學義感嘆不已。當時社會、包括許多醫生都不了解精神疾病。
1981年,王學義到華西醫科大學精神科專業進修學習,視野開闊了,他越發感到精神科醫生大有作為。當時治病只是治癥,只要病人不胡言亂語、不打不鬧就行了,可這樣病人仍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病人的社會功能并沒有得到恢復。王學義全身心地投入到精神病學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中,不斷吸收國際精神病學專業最新發展成果。他積極倡導治療全程的理念,在治療上不僅使病人消除癥狀,而且關注精神病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最終達到回歸家庭和社會的目的。
王學義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精神疾病的治療不斷創新。早在1993年,他在國內首家創建了森田療法病房和省內第一家神經癥病房。王學義介紹說,神經癥是一種心理疾病,和“精神病”完全不同。神經癥患者的病源在于,他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居高不下,與社會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在遭遇挫折和失敗后,墜入了完美主義的陷阱。神經癥患者大部分不需藥物治療,僅靠心理治療便可使癥狀減輕或消失。因為神經癥患者只是一種認知方式的偏差,他們只需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調整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疾病便會“不治而愈”。
森田療法通過順其自然和分期行為控制來消除患者雜念,放松身心,消除煩惱,重獲心理健康,融入社會,迄今已有無數患者由這里走向新生活。
“患者就是照亮自己的一面鏡子,每看完一個病人,心里也亮堂許多”
王學義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門診經常爆滿,原來一個上午看20個病人,可有的病人頭天晚上就排上隊了,他不忍心讓患者白跑一趟,王學義一再加號,最高紀錄是一上午連續看了37個病人,一直看到下午2時。不出門診時,他還要查房、研究病案、帶學生、參加學術會議。
“天天和精神病人打交道,經常超負荷運轉,難道就沒有煩的時候?”對筆者的這個問題,王學義淡淡一笑說,煩的時候也有,但作為精神科醫生,你的情緒稍表現出不耐煩,病人就能感覺到,所以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否則影響工作。忙于工作的王學義沒有多余時間去娛樂放松自己,他就把跟患者問診、聊天當作特有的放松方式。他解釋說:“我在治療病人過程中,能發現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患者就是照亮自己的一面鏡子,每看完一個病人,心里也亮堂許多。”
采訪中,王學義一再提到普及精神衛生知識的重要性。他告訴筆者:“根據最新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我國精神疾病的總患病率達到15%,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雖然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人們對精神疾病有所認識,但還遠遠不夠。許多人總覺得精神疾病離自己很遠,其實精神疾病像感冒一樣人人都可能患上,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壓力加劇,人們的各種心理問題會更加突出。有了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忽視它、逃避它、掩飾它,不能正確面對它。”
王學義介紹說,現在在某些農村,有的人還把患精神疾病歸因為自己“命不好、倒霉”,或是“中了邪氣”,找巫婆、神漢驅鬼治病。其實,精神疾病也像其他疾病一樣,要靠早發現、早治療,只要及早防控,完全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他建議人們,平時一定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了心理不適須及時調節或咨詢心理醫生。
相關文章
-
抑郁癥失眠怎么辦?食療可以解決生活中不少人都有失眠抑郁的情況,失眠抑郁要采取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養心安神粥能有效改善失眠狀況,棗仁粥具有改善失眠的作用,
-
產后抑郁癥失眠怎么辦?不少女性生完寶寶后會出現失眠的情況,也有不少女性有產后抑郁的情況,抑郁容易導致失眠,所以要及時改善抑郁的情緒,家長應該要
-
焦慮癥如何食療?治療焦慮癥的食物焦慮癥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來改善焦慮癥狀,主要是情緒過于焦慮,造成的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導致焦慮癥的產生,患者會產生煩悶的情
-
孕期焦慮癥有哪些表現?不少女性在懷孕期間會產生焦慮的心理焦慮癥,會影響到睡眠,如果出現焦慮的情況,需要及時緩解焦慮的心理,孕期情緒波動比較大,
-
經常精神緊張如何改善?精神緊張可以通過放松療法來改善精神緊張的狀況,盡量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緩解精神壓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遇到難題需要穩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