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會讓你性格突變
一是睡眠障礙。精神病人的失眠與神經衰弱的失眠不同的是:精神病人失眠無明顯原因,無痛苦體驗,也從不主動就醫。有的即使是徹夜不眠,次日仍毫無倦意。有的病人感到精力過人,但仔細觀察可發現病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散漫、言語雜亂、動作增多等。
二是性格改變。原來是熱情、樂觀、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孤獨,對以往很合得來的人亦不理或疏遠。如果沒有特殊原因,突然發生了明顯的性格改變,就應引起重視。
三是情緒反常。精神病人的情緒改變亦往往是毫無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會引起大“反應”。如躁狂癥病人常表現為終日喜氣洋洋、過分熱情;抑郁癥病人則表現為情緒低落、郁郁寡歡;還有一些病人出現情感倒錯,如聽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興的事卻唉聲嘆氣。
四是過分多疑。這類人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別敏感。如聽到有人講話,就懷疑在議論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也疑為是針對自己的。這種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雖經事實證實而否定,但仍堅信不移,很難說服。這種病態思維被稱之為妄想。
五是動作和行為異常。這是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一般比較容易識別。如具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往往對妄想對象突然發生攻擊行為;情緒高漲的躁狂病人可有過分裝飾;情緒低落的抑郁癥病人則常呆坐、呆立或默不作聲;具有幻聽的病人側耳傾聽,或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如對空叫罵等。因此,對疑有以上精神異常跡象者,應及時到專科醫院進一步檢查。
1950年代中國精神疾病總發病率為2.7%。1980年代以來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有專家根據部分地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推測,目前,精神分裂、抑郁癥、腦炎和梅毒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47%。病人總數約為1600萬,其中精神分裂癥高居首位,600萬,相當于每60戶居民中就有一例,每年還會有至少10萬名新的精神分裂癥病人產生。強迫癥、焦慮癥、恐怖癥等輕性精神病中,北京地區調查,患病率為35.18%。
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負擔,在目前中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第一,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等疾患。中國各類精神疾病約占疾病總負擔的1 / 5,換句話說,占全部疾病和外傷所致殘疾及勞動力喪失的1/5。
有專家認為,目前最應關注的是成年人中的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患者。從長遠看,老人的精神障礙問題也不容忽視。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65歲以上老人中患病率已達3%。老年人中的抑郁癥患者也值得關注。這種情況的增加與中國“一刀切”的退休制度有關,由于失落感而逐漸發展為抑郁癥。
-
抑郁癥失眠怎么辦?食療可以解決生活中不少人都有失眠抑郁的情況,失眠抑郁要采取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養心安神粥能有效改善失眠狀況,棗仁粥具有改善失眠的作用,
-
產后抑郁癥失眠怎么辦?不少女性生完寶寶后會出現失眠的情況,也有不少女性有產后抑郁的情況,抑郁容易導致失眠,所以要及時改善抑郁的情緒,家長應該要
-
焦慮癥如何食療?治療焦慮癥的食物焦慮癥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來改善焦慮癥狀,主要是情緒過于焦慮,造成的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導致焦慮癥的產生,患者會產生煩悶的情
-
孕期焦慮癥有哪些表現?不少女性在懷孕期間會產生焦慮的心理焦慮癥,會影響到睡眠,如果出現焦慮的情況,需要及時緩解焦慮的心理,孕期情緒波動比較大,
-
經常精神緊張如何改善?精神緊張可以通過放松療法來改善精神緊張的狀況,盡量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緩解精神壓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遇到難題需要穩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