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提不起勁是憂郁癥標志之一
對平常人,十天長假的休閑絕對是心靈的“負離子”,但對抑郁癥患者并非如此。大眾往往把憂郁癥患者認為是“思想脆弱”,減少壓力,放松放松就好。憂郁癥不僅是心理疾病也是身體疾病,光靠放松休閑起不到治病作用。
憂郁癥是一大心理疾病。今年已經涌出多個憂郁癥病患自殺新聞,其中包括9月21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童兆洪在辦公室自殺身亡。童兆洪遺書顯示,自殺系因抑郁,稱自己“不堪忍受,難受至極,失去信心”。大眾往往認為,憂郁癥患者“思想脆弱”,是“不堪壓力”,其實這并非事實全部。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活動的主題為“溝通理解關愛 心理和諧健康”。大家對憂郁癥的理解與關愛就是該把憂郁癥看成慢性病,而不是心理脆弱。
觀念誤區
抑郁是脆弱?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陽指出,大眾用了錯誤的方式去理解和關愛抑郁癥患者。比如,認為“帶患者去旅游,放松了抑郁癥就能好”“跟心理師談話,抑郁癥就能好”“等放松了,過段時間抑郁癥自然會好”等等。以致阻礙患者就診,走治療彎路。
他認為,抑郁癥就跟高血壓一樣,是一種可以得到控制的常見慢性病。可“高血壓”跟“抑郁癥”的待遇卻大不相同。看高血壓沒什么大不了的,堂堂正正上門診看病,也不會影響公眾評價。而抑郁癥去看病,則常被認定為思想脆弱,要看“精神科”,說出去都不好聽。這種觀念歧視成了患者看病的阻礙。其實,精神科在歐洲稱為“心理醫學科”,心理疾病應該當一般疾病治療與對待。
休息好了,病能好?
國慶十天長假,選擇出外旅游放松,平常人的確能放松身心,釋放壓力。不少憂郁癥患者家屬、朋友以為憂郁癥患者長期去放松旅游就能放松,而把休閑作為治療憂郁癥的方式,這是治療憂郁癥的另一誤區。潘集陽說,如果確診為憂郁癥,患者必須按照醫學原則吃藥。
一個正常人在無壓力休閑的癥狀下容易放松,但憂郁癥常體驗不到愉快感,尤其是重度憂郁癥患者往往很難放松,勉強“被放松”反而容易增加壓力。潘集陽認為,輕度抑郁癥患者可以嘗試去旅游放松,陽光能抑制黑色素,對病情確實有一定幫助,但回來后可能陷入以前的狀態。不妨作出嘗試,如果無效再用現代醫學觀念去治療。臨床上確實約有20%的憂郁癥患者會“自愈”,但醫生并不能判斷哪些人能夠“自愈”。把希望押在自愈上不太現實。
他說:“憂郁癥是種慢性病,部分患者需要長期吃藥,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終生吃藥。”根據國外研究的綜述,一個人得憂郁癥60%~70%為生物學因素,跟身體血清素的基因形態有關。30%為心理壓力等因素。所以,該把患者當成身體疾病,心理干預還不足夠,需要治療。
對上門診看病者,潘集陽發現,大多患者對吃藥的抗拒非常大,還特容易被周邊人干涉,常被教訓當心“越吃越傻”。
治療憂郁癥的用藥確實有一定副作用,但就“風險收益比”,利肯定大于弊。大家都知道,抑郁癥最可怕的后果是自殺,尤其有憂郁癥又有焦慮的患者,自殺風險很大。根據2007~2008年美國F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對吃抗抑郁藥與自殺風險的數據顯示,25~64歲吃抗抑郁藥者,自殺比例跟正常人自殺比例沒有區別。65歲以上的患者,吃藥治療后會大大降低自殺比例。
吃藥會變傻?
藥物確實可能造成患者打哈欠、腸胃不適、性欲下降等副作用,但并無軀體心臟、肝臟、腎方面臟器的損害。“越吃越傻”更是錯誤的認識。而且精神類的藥物很多種,如果對某一種藥物有身體反應,可以更換其它的藥物,這也是無須憂慮的。
得了抑郁癥的病人,有時需要長期吃藥,甚至終生吃藥。按憂郁癥治療原則,抗憂郁治療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治療、鞏固期治療、維持期治療。急性期治療一般是3個月,通過治療將疾病控制好;鞏固期治療期為6個月;維持期的長短就因人而異,如果發病次數超過3次,需要終生服藥。
-
抑郁癥失眠怎么辦?食療可以解決生活中不少人都有失眠抑郁的情況,失眠抑郁要采取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養心安神粥能有效改善失眠狀況,棗仁粥具有改善失眠的作用,
-
產后抑郁癥失眠怎么辦?不少女性生完寶寶后會出現失眠的情況,也有不少女性有產后抑郁的情況,抑郁容易導致失眠,所以要及時改善抑郁的情緒,家長應該要
-
焦慮癥如何食療?治療焦慮癥的食物焦慮癥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來改善焦慮癥狀,主要是情緒過于焦慮,造成的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導致焦慮癥的產生,患者會產生煩悶的情
-
孕期焦慮癥有哪些表現?不少女性在懷孕期間會產生焦慮的心理焦慮癥,會影響到睡眠,如果出現焦慮的情況,需要及時緩解焦慮的心理,孕期情緒波動比較大,
-
經常精神緊張如何改善?精神緊張可以通過放松療法來改善精神緊張的狀況,盡量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緩解精神壓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遇到難題需要穩定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