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補品——蟬蛹 蛋白質之王
蟬蛹作為中華美食相信很多人都嘗過,它蛋白質含量高非常適合秋季溫補,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小小的蠶蛹。
需要智慧與膽色的美食。
早在明朝,種桑養蠶已是中山小欖一帶地區繼水稻、水果之后的第三大農業生產收入來源,民初時期更廣泛擴展到古鎮、橫欄、東鳳、坦背、沙朗甚至隆都一帶,成為中山東北部地區的重要農副業。
我們可以從中山當年流傳的一首月歷農事歌中,得知對桑蠶業的重視:“正月東風徐來……桑花繁茂,搞花催芽,正合時宜;二月栽蔗理桑,早蠶抽絲……;五月遲果丹紅,蠶農忙碌……”
種桑養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收獲蠶絲,這是中國絲綢發達的根本。成蠶吐絲,蠶上蔟結繭后經過4天左右,就會在繭內變成蛹。蠶繭抽絲后就會露出內里的蠶蛹。
蠶蛹的體形象一個小紡錘,只有寸把長的大小,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蠶蛹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樣子與許多的蟲蛹差不多,有些可怕。
作為蠶繭抽絲后的大量副產物,由于用高溫熱水泡浸以方便抽絲,剩下的蠶蛹已被灼死。外觀如此可怕的東西,但中國人食蠶蛹的歷史已有1400多年。蠶蛹含有極其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油,作為以淀粉質為主要食糧的中國人,蠶蛹是一種相對易得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吃蠶蛹比之吃螃蟹更需要智慧與膽色。
中山絲廠的記憶
據《中山市志》記載:自清代同治年間,中山北部農村桑蠶種養業逐步興盛,隨之家庭手工繅絲業興起,每年輸往廣州等地的生絲值白銀百余萬兩,成為當時珠江三角洲地區桑蠶絲生產的主要基地。20世紀40年代初,境內首家擁有人力木繅機及數十名工人的中興絲廠在小欖鎮創辦。1958年中山第二家絲廠在南頭建成投產。1967年11月,由廣東省輕工業廳投資108萬元,在小欖沙口建成占地面積46萬平方米,廠房建筑面積8209平方米的中山絲廠投產,次年該廠產桑蠶生絲76噸。在1980年以前,中山絲廠是中山為數不多的幾間國營大廠之一,成為了中山工業的驕傲。
在解決穿衣吃飯是頭等大事的年代,工人階級是人們向往的階層,強大的宣傳效應之下,紡織業工人更是令人崇拜。因此,在那過去了的日子,能到中山絲廠參觀,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凡參觀過中山絲廠的人絕大部分都有刻骨銘心的印象,但那印象的獲得并不是親眼見到了新聞電影紀錄片上曾見到過的震撼畫面,卻是親身感受到了那些在電影、照片上覺察不到的令人難忘的氣味。
那年代公共交通并不發達,不論是石岐或各鎮區的人,凡到中山絲廠參觀,都是踩單車或者走路前往,一般在路上都需花上兩三個小時,到達小欖沙口時基本上都已疲憊不堪,但尚未走入車間,未來得及感受那種興奮,卻先已聞到那股高溫煮蠶的腥臭氣味。特別是進入抽絲車間,濕熱的空氣令到不習慣的人會感到窒息,反胃作悶,加上疲勞,常有大批的參觀者當場嘔吐,就算能強忍不吐的人亦會匆忙逃出車間。這是當年參觀中山絲廠的獨特景象。
但凡參觀過中山絲廠的人無不留下深刻印象,這才知道,紡絲工人銀幕上光輝形象背后的艱辛。
另類補品
若不是到絲廠現場參觀,煮蠶抽絲的惡臭氣味并沒有多少人會聞到,抽絲后的蠶蛹己熟透并無異味,已不會影響人們的食欲了。只要克服蠶蛹外觀形象的不雅聯想,其實蠶蛹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口感味道還相當不錯。
小欖、古鎮一帶,由于抽絲業的便利,曾流傳過不少蠶蛹名菜。當年中山盛行種桑養蠶,而蠶蛹的價錢也只是與普通蔬菜不相上下。最為家常的吃法莫過于“韭菜炒蠶蛹”了。做法也簡單,市場上買回的蠶蛹洗凈瀝干,猛火用姜末起油鑊,將蠶蛹略炒,再放入韭菜段,加入精鹽、味精、米酒等調料略炒即可裝盤上桌。據說蠶蛹可補氣養血,溫腎助陽,消除疲勞,抗衰老。適宜于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陽痿遺精、便秘等患者食用。
-
夏季莫貪涼 經期忌寒涼飲品才可以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夏天的時候天氣也是比較炎熱的,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應該正確的飲食,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的,夏
-
色香味美的蔥香金槍魚意面意大利面是一種舶來品,但是受到大家的喜愛,說明它不僅口感獨特,還具有非常好的味道,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意面是蔥香金槍魚意
-
黃豆泡夠多少時間再榨豆漿合適隨著大家對于飲食的重視,大家都想盡了方法,怎么吃才營養健康呢?特別是對于早餐,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家自制豆漿,可是對于制作
-
韓國當地這些特色美食小吃近年來很風靡去韓國旅游,當然了去韓國旅游少了為品嘗韓國的美食。其實韓國的美食十分的誘人和極具特色的。為了讓大家更進一步的
-
教你六款簡單的西餐做法雖然吃是中國人的一大愛好,而且中餐食物大江南北,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吃多了各式餐點,總想著換換口味,吃點西式的食物,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