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壓豆治原發性痛經
痛經是一種極常見的婦科疾病,指女子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一周以內)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昏厥,以致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后者是指由于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在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的基礎上,周期性發生于月經期的痙攣性疼痛。
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屬于“經行腹痛”的范疇,其病因多與外邪侵襲、臟腑功能異常及情志失調等有關,病機不外是因實“不通則痛”和因虛“不榮則痛”,虛者多責之于氣血肝腎之虛,實者多責之于氣郁及寒、濕邪之侵。
筆者在臨床中發現,經前期進行耳穴壓豆配合經間期、經后期艾灸關元穴,治療原發性痛經,效果顯著且患者易于接受。現介紹如下:
一、耳穴取穴:主穴:子宮、內分泌、卵巢、盆腔、皮質下。配穴:神門、腹、肝、腎、交感。
方法:在行經前3~5天進行耳穴壓豆,常規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牢,貼敷于相應耳穴上,并適當按壓,使耳廓有發熱、脹痛感,囑患者每日按壓3次,每次每穴按壓半分鐘。
經前期氣血逐漸旺盛,血海滿溢,故選用子宮、腹、盆腔等穴,以調理局部氣血,行氣止痛;內分泌、卵巢調理內分泌及卵巢功能;肝、腎以疏肝補腎,緩解少腹痛;交感以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取皮質下以調理皮層功能,緩解緊張狀態;神門以鎮靜止痛。
二、艾灸關元穴:于月經過后第5~15天艾灸關元穴,每日約30分鐘。
痛經雖有虛實之分,但痛經“夾虛者多,全實者少”,經后期血海逐漸虧虛。經間排卵期與行經期一樣,除舊生新,氣血活動顯著,故在經后期及經間期艾灸任脈與腎經的交會穴關元,可補益元陽,鼓舞氣血,以利下月經血順利排出。
以上兩種方法配合,一般連續治療兩個月,即可獲得滿意療效。
相關文章
-
女人痛經食療方法有哪些?5種食療告別痛經女人痛經要多吃些溫補性的食物,能改善痛經問題,能讓血液循環更通暢,能促進女性經血順利排出山楂,桂枝紅糖湯具有促進經血排出
-
女人手腳冰涼是什么原因?中醫分析手腳冰涼原因女性手腳冰涼可能是陽氣不足的原因,手腳冰涼也有可能是氣血虧虛的原因,手腳冰涼可能是身體保暖不當造成的,因此應該要做好身體
-
女人手腳冰涼如何飲食調理?生活中有很多女性會遇到手腳冰涼的問題,手腳冰涼可能是氣血虛虧引起的女性,如果有手腳冰涼的現象,應該要多吃些滋補身體的食物
-
如何調理手腳冰涼?學會三種方法女性通常會有手腳冰涼的問題,手腳冰涼要注意多運動,手腳冰涼可能是血液循環不通暢的原因,平時多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改
-
中醫分析痛經原因有哪些?女人痛經與多種因素有關,女人痛經主要與氣滯血瘀有關,血液循環不通暢是導致女性痛經的常見原因,氣血虛弱也會出現痛經問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