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世家的飲食7律
古人說“上工治未病”,程老無疑是當今的“上醫”,年屆86歲高齡,仍然耳聰目明,精神矍鑠。作為一流的中醫大家,有什么獨特的養生之道呢?
原來,中醫世家遵循的就是一套嚴格的飲食規范——認真地吃。
不偏食
我爺爺在日常飲食中,沒有特別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都悉數笑納。這正符合中醫飲食調養中“和五味”的原則,即食不可偏,飲食搭配上要全面營養。
飲食品種不可過多
中醫有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講了吃雜食的必要。但一餐食物品種也不可以過多,否則就叫做“目食”——是用眼睛看的而不是吃的。從現代科學角度講,一餐只要有谷類、肉類、蔬菜、水果,就可以滿足需要。
只吃七八分飽
我爺爺在進餐時雖然對各種食物都不挑剔,但每類食物都適量而止,絕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八分飽。如果在沒有到正餐的時間覺得餓了,就先吃一點餅干等小點心,讓身體既不處于過飽的狀態,也不處于過饑的狀態。這正符合中醫飲食調節中的“飲食有節”的原則:進食定量、定時。
沒有食欲時不進食
現代社會,人們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生活,卻忽略了進餐的另外一個方面,即進餐的本質——“餓了才吃,不餓不吃”。中醫養生學認為,在沒有食欲時,不應勉強進食,過分強食,脾胃也會受傷。
專心用餐是飲食衛生
同時,不要給吃飯本身賦予太多的附帶意義。餐桌就是餐桌,吃就好了,不要變成重要的社交場合,用餐時談話、觀看表演都是一種“飲食不衛生”,影響食欲、消化,違背了飲食的本質。
飲食清淡
清淡飲食有兩層含意:一是不要太油膩。不要有過多的動物性食品和煙熏油炸食品。二是不要太咸。我夜夜認為淡食最宜人,每餐以輕、清、甜、淡食物為好。
吃溫暖食物
脾胃容易被寒氣、濕氣困擾,暖食對它最有益,暖可以溫暖脾胃,增加它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暖食”的意思是不可以燙口、涼胃,以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為度。
時代變遷,程門后代在秉承飲食養生理念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程氏第二代傳人:程紅鋒
我父親程紅鋒的飲食習慣和我爺爺非常相像,不過他有兩種嗜好。他喜歡吃魚,多會選擇清蒸,清蒸武昌魚等菜肴經常可以在他餐桌上見到。他還特別喜歡用蘿卜佐餐,如紅燒蘿卜、蘿卜絲湯等。他認為蘿卜具有降氣、消食、消脹的作用,對身體健康很有益處。
程氏第三代傳人:程凱
我平時很忙,所以在飲食習慣上既保留了家族傳承,又總結出自己適用的飲食方式。因為很少在家吃飯,我經常用一些粗糧來豐富飲食。例如用各種豆類及雜糧熬成的雜糧粥;或以玉米為主食;有時將山藥去皮、切塊,和烏雞或柴雞一起熬煮,再加上枸杞、紅棗等,制成一道高湯,既家常,營養又豐富。
程老一日食譜
早餐:白薯粥一碗、蘿卜絲咸菜一碟或者牛奶/豆漿一杯加兩塊點心
午餐:炒青菜、雞蛋羹、米飯一小碗(有時也以芋頭、山藥作為主食)
晚餐:稀飯或者白菜湯飯(用白菜制成菜湯再加入米飯一起制成的菜湯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