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與浮小麥不宜混用
小麥和浮小麥的來源相同,都屬禾木科植物小麥的種子。不同的是小麥飽滿、質重,入水下沉;浮小麥粒干癟、體輕而浮于水面。小麥和浮小麥都可作為中藥使用,但藥性功用有所不同,不宜混用。
小麥性味甘、涼,入脾、肺、心經。有養心安神、健脾益胃功效,能除熱止渴、寧心安神、止虛汗。“安神除煩”是小麥的重要功能,如著名的“甘麥大棗湯”,即是以小麥配伍甘草、大棗,用以專治婦女“臟躁癥”。臟躁癥指由于心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多呵欠、悲傷欲哭的一系列等癥狀,類似現代醫學的“癔病”。常用量是30~60g,煎湯服。
浮小麥性涼,味甘咸,入心、脾、腎經。有止汗、退熱除煩功效,但“止汗”是其主要功能。凡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均可應用,可單用,如“獨圣散”。氣虛者,可與黃芪、牡蠣、麻黃根配伍,以益氣固表止汗;陰虛者則配知母、黃柏、龜板等以清熱滋陰斂汗。浮小麥還有益氣養陰功效,可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等,常與玄參、麥冬、生地、地骨皮等同用,起到養陰清熱、斂汗除蒸作用。此外,浮小麥還可用于婦人回乳。作煎湯用,常用量為15~30g。一般炒焦研末服,每次3~5g,以米湯調服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