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兩宜話菊花
菊花是我國的著名花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人們對菊花如此喜愛,賞菊明志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菊花對人健康的作用。李時珍曰:“菊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為上品,隱士采入酒盅,騷人餐其落英。”《荊州志》日:“湖廣久病風贏,飲菊潭水多壽。菊之貴重如此,是豈群芳可伍哉。”對菊花的抗衰老作用作了高度的評價。
菊花,古有女華、日精、金蕊、甘菊、周盈等異名。為菊科植物菊的花序。含有揮發性精油、膽堿、維生素A、B、氨基酸、菊甙等成分。據藥理研究,菊花水煎劑對體外革蘭氏陽性細菌、人型結核桿菌、流感病毒和鉤端螺旋體均有抑制作用。此外,菊花能降低血壓、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慢心率,加強心肌收縮,增加耗氧量,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明顯抑制血栓形成。
菊花入藥,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并列為上品。稱其“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中醫臨床上常以菊花治療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癥、動脈硬化、目疾、潰瘍性結腸炎、頸性眩暈、瘡瘍等。
菊花作為食用,源遠流長,《離騷》有“多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東坡雜記》亦有“黃菊之色,香味和正,花、葉、根、實皆長生藥也”的記載。由于菊花能使人健康長壽,所以,古人每年都要在菊花生長季節采其莖、葉、花與黍米和在一起釀酒,保留到第二年重陽日,呼朋喚友,登高抒懷,飲酒賦詩。這種風俗從漢代開始到清朝末年,一直盛行不衰。宋代陸游生病,得菊花酒飲之,疾病霍然而愈,他樂而賦詩:“菊得霜乃榮,惟與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卻稚子扶。豈與菊同性,故能老不枯。今朝喚父老,采菊沉酒壺。”陶淵明對菊花酒更有好感,賦詩日:“菊花釀酒可延年,兩鬢絲絲繞鶴發”。
關于菊花酒的配制法,葛德宏《賞花覓藥》中介紹:摘取去蒂盛開的菊花500克,洗凈濾干后,浸入5000克優質白酒密封,置涼爽避陽處,10日后揭蓋飲用,色澤鮮艷,香醇適口。中、老年人常飲菊花酒,有助于健康長壽。
《太清靈寶方》介紹,用白菊花100克、茯苓500克,共搗為末,每服6克,溫水調下,日三服。主治頭眩。久服可美容顏抗衰老。
清·曹庭棟《老老恒言》有菊花粥,明·高濂《遵生八箋》有菊苗粥,均為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的食療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