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藥膳進補宜先調脾胃
文/記者黎蘅 通訊員方寧、張秋霞
秋冬進補是中國人的養生傳統。入冬以來,廣州不少飯店紛紛打出“滋陰壯陽、清血補氣、美容養顏”等藥膳食療的招牌,將各類中草藥添加到膳食中。這些一經“藥膳”二字包裝的湯和菜肴,馬上身價倍增,但卻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歡迎。然而,很多食客在享受著“美味藥膳”時卻并不知道,按照《食品衛生法》的規定,不是所有中草藥都能添加到食品中出售,而經衛生部認可的,符合藥食同源原則,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中草藥只有80多種,人們所熟悉,也常常被商家利用的人參、當歸、蟲草、川芎等都不在此列。
專家提醒,每味中藥的性味、歸經、主治和用量禁忌都有自己的特點,中醫藥膳的最基本原則是辨證,哪怕是平和的補藥,如不對癥或不適合體質,不但無效,反而會危害健康。
人參煲老雞
吃到老伯血壓高
上周廣州氣溫急降,周伯的兒子帶他到市內一家火鍋店就餐。在選湯底的時候,服務員極力推薦人參老雞湯,說大冷天吃這個能活血御寒,老人吃了晚上睡覺不會手腳冰冷。誰知,周伯吃完火鍋整夜覺得頭昏腦漲,口干舌燥,一夜沒睡好。第二天起床到醫院量一下血壓,竟然是180/120毫米汞柱(正常參考值的上限為140/90毫米汞柱),比平時高出了許多。
家住天河的林女士聽說藥膳對身體有好處,上周末和家人外出就餐時喝了一盅“補湯”,“按照菜單上的介紹,湯里有人參、紅棗、北芪、當歸等藥材。”林女士對記者說。結果,她喝完湯的當晚,整夜口干舌燥,不停地喝水,又不停地上廁所。“后來請教了一位當中醫的同學才知道,人參、北芪、紅棗煲的湯,雖然能大補元氣,可對于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卻是畫蛇添足,很容易上火。”林女士恍然大悟。記者在廣州一些醫院采訪時發現,入冬以來,像周伯和林女士這樣因為“濫補”而補出問題來的市民還真不少,尤其是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常常接到一些因為上火而喉嚨痛、牙齦腫痛的病人。
中藥補湯或有違規之嫌
記者發現,趁著天氣轉冷,藥膳、補腎壯陽等字眼成為不少飯店招徠客人的招牌。日前,在廣州江南大道附近的一家粵菜館,服務員就拿著飯店最新推出的菜單熱情地向記者介紹,鹿茸燉水鴨、當歸天麻魚頭湯、巴戟燉水魚……動輒都要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一盅。服務員說,這些湯都是店主根據主傳秘方自己調配的“藥膳”,幾乎每種湯鍋中都加入好幾種中藥材。“材料很多,我們一下子也記不全。但湯牌上都寫著每種湯適合什么人喝,我們也會先根據顧客的年齡、性別、食用藥材的禁忌等推薦不同的湯。”服務員說。
據了解,如今不少飯店、火鍋店推出的五花八門的藥膳鍋底、養生湯,在運用中藥材這一特殊配料時,往往沒有統一標準,大都是“按傳統、按習慣”使用。一些只加入枸杞、當歸的鍋底,價格往往高出一倍,理由是“營養好”,食客也趨之若鶩。
然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中藥師丘振文指出,盡管我國有“藥食同源”的傳統,但《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條明確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當然,中藥材中確實有不少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品種,但根據2002年3月衛生部公布的 “藥食同源”名錄,這樣的品種只有87個,像當歸、北芪、黨參等經常用來煲湯的藥材都不在此列。“因此如果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如果飯店在食品喝湯中添加了這些藥材,屬于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