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醫食療的四大誤解
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這些戴著藥物“帽子”的食物,產生了諸多誤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對中醫食療的四大誤解。
誤解一:能用藥物治好的病,就能找到相應的“食物醫生”。“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但不代表能吃的都是藥。”藥物療效強,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食物的療效不及藥物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于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藥物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需要藥物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用藥,絕不能貽誤。
誤解二:一個方子誰都能用。現在信息傳播速度快,人們獲得治療方法不再單純通過醫生,而是可以通過網絡、書籍、電視等媒介。“降糖食療方”、“癌癥痊愈食療方”等,往往會在該類病人間“廣為傳誦”。中醫食療講究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即便表現出來的都是高血壓、糖尿病,可能每個人的病因都不一樣。“更何況,每人的基礎體質也不一樣,有人適合喝綠豆湯,有人一喝就拉肚子。”晁恩祥也表示,不論中藥方還是食療方,都是很復雜的。“我一天看幾十個病人,不可能開出同樣的方子,食療也是一樣。”
誤解三:食療是絕對安全的。很多人覺得,藥物多少都有些毒副作用,而食物是安全無毒的。對此,周儉并不認同。“食物藥性確實比較弱,拿最近很火的綠豆打比方,其性涼,大量吃可能導致脾陽受損,日久會出現胃痛、怕冷、腹脹、腹瀉等問題。”無論食物還是藥物,只要其中的藥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這就是毒理學的基本原則:劑量決定毒性。“生茄子中含有茄堿這種毒素,就是土豆發芽時產生的毒素,生茄子吃的量大了之后,就和吃發芽土豆一樣危險。”
誤解四:食療無需醫生,可以自己操作。許多人看了一兩篇文章,就給自己的體質定性:或寒或熱、或實或虛、或燥或濕。而后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食療,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個人身體的狀態十分復雜,大多數人的臟腑都是寒熱夾雜,或濕熱并重,或表虛里實,或表實里虛,各人都不盡相同。“就算是同一病人,今日和明日的狀態也不會相同。不能簡單判定體質就擅自應用各種食療方。”晁恩祥說。
知道了對中醫食療的四大誤解,如此片面夸大食療功效,不僅會毀了食療,也會逐漸毀掉中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好文推薦:
小心食用“當家菜” 警惕中毒 >>>
女性10種動作意味著性高潮 >>>
氣虛和痰濕體質的養生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