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的歷史起源及藥膳的功效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很多,藥膳養生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既能給身體補充營養,又可以起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功效。那么,藥膳的歷史起源及藥膳的功效有哪些呢?藥膳是怎么流行起來的呢?下面我們的中醫專家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藥膳的歷史起源及藥膳的功效!
藥膳的起源歷史
藥膳的起源歷史,藥膳兩字的出現,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以找到。而將藥字與膳字聯起來使用,形成藥膳這個詞,在我國至少有一千多年,最早見于《后漢書·列女傳》。其中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這樣的字句。以后,在《宋史·張觀傳》還有“蚤起奉藥膳”的記載。而在藥膳一詞出現之前,在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現了有關制作和應用藥膳的記載。
藥膳的起源歷史,《周禮》中曰,西周時有一種官叫“食醫”。食醫主要掌理調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的滋味、溫涼和分量。從食醫所從事的工作來看,他們已與現代營養醫生類似。同時,書中還涉及了其它一些有關食療的內容。《周禮·天官》中說的疾醫主張已經是很成熟的食療原則。這些記載說明,在我國早在先秦時代,甚至可能在西時代就有了相當豐富的藥膳知識,并出現了從事藥膳制作和應用的專職人員。
藥膳的起源歷史,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載有:“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治病必求其本”,“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并說:“人以五谷為本”,“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腸胃”,“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與《黃帝內徑》成書時間相近的《山海經》中也提到一些食物的藥用價值:“榱木之實,食之使人多力;櫪木之實,食之不老;猩猩食之善走。”
藥膳的功效
強身防病。藥膳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防病,這是有別于藥物治療的特點之一。藥膳盡管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如山東中醫學院根據古代食療和清宮保健經驗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藥、蓮子、山楂等8種食用中藥,幼兒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長發育也有所改善。
治病。如萊陽梨香菇補精,是由萊陽梨汁和香菇、銀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閂病患者服后不僅能顯著改善各種癥狀,而且可使高脂血癥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