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胃癌前病變)中醫(yī)診療方案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病名診斷以癥狀診斷為主。以胃痛為主癥者,診為“胃脘痛”;以胃脘部脹滿為主癥者,診為“痞滿”。若胃痛或胃脘部脹滿癥狀不明顯者,可根據(jù)主要癥狀診斷為“反酸”“嘈雜”等病。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yī)診斷:
參照《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17年)及《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疾病部分)》。
主要癥狀:胃脘部疼痛、脹滿、痞悶。
次要癥狀:噯氣、吐酸、納呆、脅痛、腹脹、疲乏、消瘦等。
可見于任何年齡段,以中老年多見,常反復發(fā)作,根治難度大。
具備1個主癥、2個次癥,參考病史,結合組織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西醫(yī)診斷:
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6年)、消化道上皮性腫瘤新國際分類(維也納分類)(1998年)。
常見上腹部疼痛、腹脹、早飽、食欲減低、或伴有燒心反酸等。癥狀缺乏特異性,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賴內鏡檢查,確診需經活檢病理組織學證實。
(1)內鏡診斷
腸上皮化生:
根據(jù)肉眼形態(tài)學特征將腸上皮化生分為四類(普通內鏡,亦可結合放大內鏡:
淡黃色結節(jié)型:單發(fā)或多發(fā)的2~3mm 大小淡黃色結節(jié),略呈扁平狀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絨毛狀或細顆粒狀;
瓷白色小結節(jié)型:孤立或多發(fā)的細小結節(jié),瓷白色半透明狀,表面光滑,柔軟,鏡下反光較正常胃黏膜強;
魚鱗型:胃小區(qū)呈條狀擴大,排列呈魚鱗狀,一般呈條片狀或彌漫性分布;
彌漫型:黏膜彌漫不規(guī)則顆粒狀不平,略呈灰白色。
異型增生:
異型增生病變在放大內鏡下有以下三種直接征象:
①輕度凹陷伴細微結構消失或呈不規(guī)則的細微小凹,病變較大時在普通內鏡下形似糜爛;
②輕度隆起伴細微結構消失或呈不規(guī)則的細微小凹,病變較大時在普通內鏡下形似息肉或結節(jié)樣的輕度隆起;
③平坦而細微結構消失或粗糙紊亂,這種表現(xiàn)在普通內鏡下難以識別。間接征象為病變周圍呈現(xiàn)中重度IM的D,E型黏膜。異型增生病變經0.5%美藍染色后常不著色或著色淺淡。
(2)病理診斷
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胃癌前病變的主要手段。因此,應按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進行常規(guī)活檢,提高胃癌前病變檢出率,同時,對于經胃鏡觀察懷疑有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的部分應重點活檢。
腸上皮化生:
胃黏膜腸上皮化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況下轉變?yōu)槟c黏膜上皮及腸腺上皮。腸上皮化生表面上皮或/和腺體占黏膜1/3以下的為輕度、1/3-2/3的為中度,2/3以上為重度。
異型增生:
國際胃癌研究組將細胞的不典型性、組織結構的紊亂和細胞分化異常三項指標作為診斷標準,采用3級分類,即輕度、中度、重度。
輕度:腺管輕度增多,形狀稍不規(guī)則,核桿狀,略增大、深染,部分由基底上移,出現(xiàn)假復層;分泌空泡略減少。
中度:腺管結構紊亂較明顯,大小形狀不規(guī)則、密集、分支狀;核增大、粗桿狀、深染、密集呈假復層,排列較亂,參差不齊,核分裂象增多,但主要見于基底部;分泌明顯減少或消失。
重度:腺管密集,大小形狀、排列甚不規(guī)則,紊亂,甚至背靠背、共壁;核增大,變橢圓或圓形,染色質增多,核漿比值增大,核密集且多達細胞頂部,假復層明顯,排列紊亂,頂部亦見核分裂象;分泌消失。
(二)證候診斷
1.肝胃氣滯證:
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癥狀因情緒因素誘發(fā)或加重,噯氣頻作,胸悶不舒。舌苔薄白,脈弦。
2.肝胃郁熱證:
胃脘饑嘈不適或灼痛,心煩易怒,嘈雜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shù)。
3.脾胃濕熱證:
脘腹痞滿,食少納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黃,惡心欲嘔。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數(shù)。
4.脾胃氣虛證:
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餐后明顯,飲食不慎后易加重或發(fā)作,納呆,疲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弱。
5.脾胃虛寒證: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6.胃陰不足證:
胃脘灼熱疼痛,胃中嘈雜,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脈細或數(shù)。
7.胃絡瘀血證:
胃脘痞滿或痛有定處,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滯。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1.肝胃氣滯證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氣和胃。
推薦方藥:
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香附、枳殼、白芍、甘草、陳皮、佛手、百合、烏藥等。
中成藥:
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等。
2.肝胃郁熱證
治法:
疏肝和胃,解郁清熱。
推薦方藥: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柴胡、赤芍、青皮、陳皮、龍膽草、黃連、吳茱萸、烏賊骨、浙貝母、丹皮、梔子、甘草等。
中成藥:加味左金丸等。
3.脾胃濕熱證
治法:
清熱化濕,寬中醒脾。
推薦方藥:
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枳殼、竹茹、黃芩、滑石、大腹皮等。
中成藥:三九胃泰膠囊等。
4.脾胃氣虛證
治法:健脾益氣,調胃和中。
推薦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木香、法半夏等。
中成藥:香砂六君丸等。
5.脾胃虛寒證
治法:溫中健脾,散寒和胃。
推薦方藥:黃芪健中湯合理中湯加減。黃芪、桂枝、干姜、白術、法半夏、陳皮、黨參、茯苓、炙甘草等。
中成藥:胃復春片、溫胃舒膠囊、虛寒胃痛顆粒等。
6.胃陰不足證
治法:養(yǎng)陰生津,益胃和中。
推薦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百合、烏藥、佛手等。
中成藥:養(yǎng)胃舒膠囊、陰虛胃痛顆粒等。
7.胃絡瘀阻證
治法:活血通絡,理氣化瘀。
推薦方藥: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丹參、砂仁、蒲黃、莪術、五靈脂、三七粉(沖)、元胡、川芎、當歸等。
中成藥:摩羅丹等。
此外,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酌情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蜂房、薏苡仁、三七粉、莪術、丹參等以促進癌前病變逆轉。
(二)針灸治療
推薦選穴:以中脘、足三里(雙)為基礎穴位。肝胃氣滯或肝胃郁熱證加章門(雙)、天樞(雙);脾胃濕熱證加豐隆(雙)、天樞(雙);脾胃氣虛或脾胃虛寒證加關元、神闕;胃陰虧虛證加三陰交(雙)。
(三)特色療法
根據(jù)病情需要,可選用藥物敷貼療法、穴位埋線療法、中藥足浴療法、背腧穴循經走罐或其他中醫(yī)特色療法。
1.藥物敷貼療法
功能:溫經通絡、消痞止痛。
推薦處方:生川烏、白芷、花椒、白附子、干姜、川芎、細辛等。
方法:共研細末,黃酒調敷,貼敷穴位。取穴:中脘、天樞、胃俞、脾俞等,每日1次,每次2~4小時。
禁忌:對藥物過敏者、孕婦等。
2.穴位埋線療法
功效: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扶正祛邪。
方法:四診合參,并進行經絡診查,制定穴位處方。7~14天穴位埋線一次,3~5次為一療程。
3.中藥足浴療法
推薦處方:當歸、細辛、川芎、木瓜、紅花、甘草等。據(jù)具體情況辨證加減。
方法:將煎煮好藥液加入足浴器中,溫度控制在恒定40℃~42℃,每天一次,15~20次為一療程。
禁忌:過敏、脫皮、有出血癥、安裝有心臟起博器、身體極度虛弱者。
4.背腧穴循經走罐
方法:
結合中醫(yī)辨證、經絡診查,以明確病變的臟腑經絡及敏感部位。循環(huán)操作走、閃、座罐及罐底揉按敏感腧穴等,后留罐,每日或隔日1次,每個療程15天。
禁忌:
身體極度消耗者;血液病患者;皮膚易過敏者、易起泡、發(fā)紅者;孕婦等。
5.其他療法
根據(jù)單位情況,積極使用中醫(yī)診療設備,如胃動力治療儀、中藥離子導入、經絡治療儀、艾灸儀等。
(四)護理調攝
根據(jù)不同證型進行辨證施食、飲食指導、情志調攝及健康教育等。
-
中國泛癌種基因檢測大Panel獲國際認可!桐樹基因斬獲歐盟CE認證伴隨我國基因科技的不斷提升,國內外基因檢測水平正在日臻趨同,國際上對我國企業(yè)研發(fā)生產的基因檢測產品及技術的認可度也隨之提
-
更年期女性的春天可能不明媚,仲景逍遙丸來添彩人間四月芳菲盡,本是出門踏青,賞春好時節(jié),有些人卻無法心情舒暢。相反,會出現(xiàn)情緒激動、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的情況,她們
-
總是熬夜,當心腎陰虛!情況嚴重可用六味地黃丸熬夜會有哪些影響?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xiàn)白天上班沒精神、打瞌睡的情況;長期來看,可能會免疫力下降、臉色暗淡出現(xiàn)黑眼圈,健忘
-
痛經調理需針對不同體質分時段正確服用月月舒時下,氣溫乍暖還寒,有的人穿著棉襖,有的人已經穿上薄衫,有愛美的年輕女性甚至已經迫不及待的換上薄薄的絲襪、短裙。這樣的裝
-
更年期女性春季臟躁癥狀加重可用逍遙丸最美人家四月天,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盛開,本該讓人心情舒暢,然而春季卻是抑郁癥的高發(fā)季節(jié)。因為春季陽氣升發(fā),容易造成肝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