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得糖尿病足呢?糖尿病足為什么會截肢?糖友該如何預防?
一、為什么會出現糖尿病足呢? 哪些因素導致了糖尿病足的發生?
1、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常常伴隨高脂血癥,血糖、血脂異常及其所產生的蛋白非酶糖基化產物可促進大、中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出現管腔阻塞。
2、保護性感覺缺失:糖尿病可以并發足部周圍神經性病變:周圍神經病變常引起肢端感覺異常,肌肉萎縮、骨骼變形,痛、溫覺減弱或消失,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足的重要易患因素。周圍神經病變常引起肢端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灼熱、感覺遲鈍、痛溫覺減弱等,使足部保護性感覺消失,形成典型的無知覺足,有無知覺足不能感知外來傷痛并作出正常的保護性反應因而容易受傷。自主神經病變也與糖尿病足的形成有關,自主神經病變可使皮膚柔韌性減少,再加上皮膚干燥和痛覺減退,皮膚易開裂,發生蜂窩織炎或深部組織感染,造成足部皮膚潰爛,肢端壞疽。
3、足部損傷因素:糖尿病患者多數都有不同形式的組織損傷,如燙傷、凍傷、抓傷、擦傷、磨損傷、修腳傷、碰傷、修甲傷,損傷后感染無疑是導致糖尿病足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一旦足部有微小的皮膚傷口,極易感染,形成難愈性潰瘍,若治療護理不當或不及時,最終導致肢體壞疽,患者面臨截肢。
由于在糖尿病發生后,有些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就容易發生神經病變,患者支配出汗的神經就容易受到損害,就會導致腳部沒有辦法排汗,從而就會讓腳變得干燥以及瘙癢。而又因為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期間傷口本來就不容易愈合,就很容易造成感染的出現,進而導致糖尿病足的發生。另外,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出現腳部干燥的時候并沒沒有抓皮膚,但是因為神經出現病變后導致腳底的壓力分布不均勻。就會讓患者在走路的時候容易從兩側傾斜,就容易導致腳底兩側的壓力增大,最后皮膚出現硬化形成老繭。而又因為足部的血液流通不是很好,長期的磨損就會讓腳部出現紅腫潰瘍,導致糖尿病足!
二、糖尿病足為什么會截肢?
糖尿病有時候并沒有那么難控制,但是糖尿病并發癥后果的嚴重性卻讓人不得不提高警惕,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之一。與糖尿病足“相伴”的,總有截肢這個震撼的字眼!
糖尿病足病截肢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未意識到糖尿病足的嚴重后果,日常生活中又忽略足部保健,當發生小傷口并感染時強忍或自行處理不當,都可能導致傷口迅速惡化。
在我國偏遠的農村和醫療不發達地區,一方面是糖尿病足病患者常因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治,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另一方面是部分患者因觀念保守,即便是肢體已壞死,也執意拒絕截肢,力求保全肢體完整。事實上,糖尿病患者傷口難愈合,加之感染和延誤了治療時機,一旦引發骨髓炎等病變截肢是難免的。
糖尿病是由周圍神經病變、微細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和不良的衛生諸多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糖尿病人常因足部感染引起足及下肢壞疽,稱為“糖尿病足”。表現為足部麻木,感覺遲鈍、發冷、疼痛等。一旦發病,由于其治療復雜,困難大,會面臨截肢等后果。因此糖尿病足部病變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嚴重并發癥之一。
三、如何有效預防糖尿病足?
1、控制血糖達標是減少糖尿病足的前提。
2、定期下肢血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血管狹窄的情況。目前主要是采用下肢血管多普勒檢查,可以檢測出血管狹窄的情況。
3、做好足部日常護理。生活中不要穿硬的鞋子,鞋底不要太軟太薄,以防硌傷足底;不要穿太緊的皮鞋;洗腳時水溫不要太高,最好別超過40℃;發現下肢麻木、感覺異常、指尖針刺樣疼痛,要及時應用藥物治療末梢神經炎,最好請專科醫生診治;剪趾甲更要小心加小心,因為稍有不慎造成皮膚破損,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4、經常做足底按摩。可以緩解足部缺血缺氧的情況,但手法要輕緩。
5、飲食上要控制高糖指數飲食的攝入,減少血糖波動。按時服藥或應用胰島素控制好血糖,平時拒絕油膩飲食和高糖指數的飲食,適量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
6、血脂的調控也是十分必要的。脂代謝紊亂是造成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的主要原因,所以也要控制好血脂。
-
中國泛癌種基因檢測大Panel獲國際認可!桐樹基因斬獲歐盟CE認證伴隨我國基因科技的不斷提升,國內外基因檢測水平正在日臻趨同,國際上對我國企業研發生產的基因檢測產品及技術的認可度也隨之提
-
更年期女性的春天可能不明媚,仲景逍遙丸來添彩人間四月芳菲盡,本是出門踏青,賞春好時節,有些人卻無法心情舒暢。相反,會出現情緒激動、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的情況,她們
-
總是熬夜,當心腎陰虛!情況嚴重可用六味地黃丸熬夜會有哪些影響?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白天上班沒精神、打瞌睡的情況;長期來看,可能會免疫力下降、臉色暗淡出現黑眼圈,健忘
-
痛經調理需針對不同體質分時段正確服用月月舒時下,氣溫乍暖還寒,有的人穿著棉襖,有的人已經穿上薄衫,有愛美的年輕女性甚至已經迫不及待的換上薄薄的絲襪、短裙。這樣的裝
-
更年期女性春季臟躁癥狀加重可用逍遙丸最美人家四月天,春天萬物復蘇、百花盛開,本該讓人心情舒暢,然而春季卻是抑郁癥的高發季節。因為春季陽氣升發,容易造成肝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