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4%的人毫無良知?
看到《小心,無良是一種病》這本書的書名,再加上作者精神病學專家的身份,我很自然地認為這是一本關于如何醫(yī)治“無良”這種心理疾病方面的書。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斯托特的這本書根本無關心理治療:它是一部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社會學著作,所探討的不是“無良”者的心理疾病問題,而是“反社會人格者”對社會的危害性。斯托特指出,所謂反社會人格者,就是那些沒有良心、沒有內(nèi)在約束、沒有任何罪惡感或羞恥心、危害社會的人。在《小心,無良是一種病》里,他深刻分析了反社會人格者的各種行為特征,讓讀者清晰地辨識反社會人格者,并教會讀者如何防范他們、保護自己。同時,他還呼吁讀者把反社會人格者――這些隱藏在人群中的邪惡的狼,一匹匹揪出來,送上良心與道德的審判臺。
在書的開端,瑪莎・斯托特即以精神病學權威的姿態(tài)發(fā)布了一條駭人聽聞的信息:這個世界上有4%的人毫無良知,很瘋狂,很嚇人,也就是說每25個人中就有一個反社會人格者,而這些人并不像希特勒這樣的魔頭級反社會人格者那樣離我們?nèi)f里之遙,他們就隱藏在我們身邊。他或許是我們要好的某位朋友,或許是我們的某位鄰居,或者是頻繁出現(xiàn)在電視新聞中的某位公眾人物,甚至于,他就是我們自己(對這個隱藏得很深的李鬼,連我們自己都沒有絲毫覺察)。這些反社會人格者,對社會具有隱秘而強大的破壞力。
本書有著鮮明的哲學思辯色彩。為了讓讀者辨識反社會人格者,斯托特對“良心是怎樣形成的、沒有良心的人都有哪些花招、反社會人格者是如何形成的”等等哲學問題,作了大篇幅的論述。比如他指出,反社會人格的形成,與遺傳因素、撫養(yǎng)方式、文化影響等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他所列舉的用來闡述反社會人格者行為的實例,基本來自他的臨床經(jīng)驗。他以為了一條狗而放棄重要商務會議的內(nèi)心純良的喬,來反襯幼時以炸死青蛙為樂長大后十惡不赦的成功商人斯基普、因嫉妒美貌同事而故意傷害病人的心理醫(yī)生多琳、以干擾鄰居正常生活惹得他們心煩意亂為人生目標的老太太蒂莉等等這些反社會人格者,目的是警示我們提防他們、審判他們。
斯托特對這些反社會人格者的指認,讓我感到有一股寒流從腳底升起直貫腦門,并且下意識警覺地打量著周圍的人:他,或者她,還有那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電視上笑容可掬的新聞人物,是不是反社會人格者?然后,又把懷疑的目光對準自己:我身上是否也具有危害社會的反社會人格者的那些特征?
瑪莎・斯托特繼而又說了:反社會人格者極不易識別,他們甚至偽裝得比一般良善之人更為善良;還有,對他們的這種審判也僅僅限于良心與道德,因為大多數(shù)反社會人格者的行為并不觸犯法律,或者狡滑的他們總是十分聰明地掩蓋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從而,瑪莎・斯托特開出“保護自己的13條法則”這一藥方。這13條法則包括“最高法則――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沒有良心;事不過三――考慮跟一個人建立新關系的時候,拿‘事不過三’原則檢驗這個人的主張、承諾和他所負的責任;質(zhì)疑權威;提防拍馬屁;如果有必要,請重新定義你對尊敬的看法;不要跟他們糾纏不清……”等等。這些法則倒是不難在實際生活中實行,但是否靈驗,則有待我們檢驗。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yǎng)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xiàn)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xiàn)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jīng)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chǎn)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zhì)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xiàn)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