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悟本”鬧劇背后看不起病的民生悲劇
有位老師曾這樣教訓過我: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盡孝、行善、養生。前兩項者,有一定的道德要求,人不見得樂意為之,而第三項養生,事關己命,于是很多人樂意為。人有所需,早已商業化的出版、媒體界人士自然投其所好,于是“養生”的話題的書刊、節目火得一塌糊涂。(其實中國人最“缺德”,建議出版界人士出幾本讓中國人增強道德修養的書)從本質上說,張悟本、或是曲黎敏,甚至別的大師、上師關于養生的學說,千篇一律,不過是拾古人牙慧,添油加醋罷了,無外乎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然而,張悟本被“逮”了個正著,因為他比曲黎敏草包,他不懂得中醫里面一個基本道理——“因人而異”,即便他所說的綠豆湯能治百病,但這綠豆湯是不能治百人的。他沒有曲黎敏的圓滑,把事情說得太絕對化,中醫之道,么有一點“中庸”思想是不行的,中醫的文化,說白了是儒釋道文化與中醫藥學的結合。張悟本的草包之處,就在于此,他的水平也就夠騙一次人的,當人上第二次當時,就發覺了,于是他“栽”了!
我非是要來批判張悟本的,他不值得我去批判。然而,為什么會有張悟本的出現,他的“紅”并非只是養生熱的一個表面,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民生的!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一個頭疼感冒,進趟醫院,竟然要花個千八百的,兜里的錢又不多,生計頗難,打開電視,竟然有個大師在說:喝綠豆湯能治頭痛感冒,既然電視都這么說了(中國人頗信電視),于是也就“省錢”,不去醫院了。而醫院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前幾日報道出來的藥品行業暴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中國的每一個行業都有所謂的潛規則,正是這些關系到民生的行業,他們的潛規則更是讓國人痛恨。可以設想,未進醫院時,已經對醫院已經沒什么好感了,于是有了病,寧可聽所謂的大師“胡說八道”,也不去醫院里“挨宰”。可以說,張悟本的“紅”,諷刺是中國現行的弊病叢生的醫療機構體制,抨擊的是中國的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體系。
其實中國人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養生只是生理上的事,其實這是錯誤的。養生不僅僅是個生理問題,更是心理和倫理上的問題。片面地從生理上談養生,那是“傻養”。應該結合倫理和心理來談養生,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準也不是按照指標說了算,也是如前面所說的“因人而異”,再加上心理是否健康,倫理是否健康,三者合一,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而心理和倫理更是社會層次的問題,幾日前,有報道稱中國有一億的精神病患者(姑且信之),這般說來,這一億人是不健康的,這是心理層面。每日的新聞,總是會說道一些親人間的案件,如弒父、殺妻之類的極端現象,又如婚外戀、第三者、出軌等普遍現象,這一方面,說明了有很多人倫理健康出了問題,這些人也是不健康的。
歸根結蒂,以生理、心理、倫理談健康,中國人是“百病纏生”的。中國古代中醫有所謂的“三層九極”法,說中醫分三個層次,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這個三層中的最上層就闡釋了中國人的一個理念,如果有人能把國家治理好了,社會治理好了,生病的人自然也就少了,這是上上醫,而今的中國,缺乏的就是這樣的上上醫。我不是上上醫,但我也能說說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一些病癥。貧富差距、腐敗問題、官民矛盾、環境污染,這些看似與健康關系不大的問題,不但影響這國家和社會的健康,也影響著個人健康。孤立地、拋開社會層面,去談養生,就和古人修仙一樣,5000年的中國史,那么多修仙的,誰又真做了神仙,不過是社會太不適宜人生存,遷居遁世罷了(仙的古字“僊”即可說明這一問題)。
有報道說,衛生部正組織一幫專家批判張悟本,這是“荒誕”的,鬧劇的本身并不需要去批判,緊需的是反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鬧劇發生,衛生部是責無旁貸的,然而這又非但是衛生部一家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深層次的問題,需要社會協力解決。批判一個騙子緩解不了中國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個騙子倒了,還會有更高明的騙子出來,只要老百姓還是看病難、看不起病。換句話說,只有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才能真正地杜絕下一個張悟本的出現!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