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士康事件想到 非心理醫生看法
最近,“富士康”真是火透了,連續n天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從驚人的“N連跳”到“保安群毆員工”事件,富士康儼然已經被眾媒體“盯上了”,而一些問題也在媒體的聚焦下被放大,被清晰化。
說起富士康,一直以來都不時有些不太正面的消息傳出,但好像一直沒有像今天這么被關注,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從粗淺的分析來看,之前富士康出現的負面消息多以“血汗”二字為關注點,但這兩個字還不足以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員工待遇及加班問題可以歸類為產業事件,但自殺、群毆就則完全不同,這兩件事可歸為社會事件,簡單的說:“血汗”系列報道出現在國內新聞或者財經新聞中,而“N連跳”及“群毆”事件完全可以上“社會新聞”。比較之下,廣大群眾明顯對社會事件更感興趣,而一旦感興趣,自然就會有很多人去深挖,也會有很多人站出來,譬如一些心理醫生,而該事件也會很快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譬如——80后的xx缺失等等。
由于知識結構所限,對此次N連跳事件中復雜的連鎖反應,以及整整一代人內心的糾結和掙扎,本人沒有太多的見解,索性聽“專家”的吧,不過,對于富士康事件所反應出來的一些產業問題,我倒是有些話想說。
說起富士康,可以說是產業界的一個傳奇,那么他為什么總是和“血汗”這個詞聯系到一起呢,這可能要從富士康的企業性質說起:
在很多年前,中國臺灣的一些產業界人士,通過深入的研究和思索,投身到一個叫做“代工”的行業中,可以說,“代工”業的大規模發展是產業界的一次小型革命,它是產業分工的又一次梳理和細化。很快,代工行業在各個領域快速發展,包括半導體、電子產品整機制造等。郭臺銘先生領導的富士康做的正是代工,簡單來說就是按照客戶的要求加工產品,但自己并不需要有品牌,并不需要到市場上做推廣、營銷,這種模式很簡單,也很聚焦,企業只要做好一件事就ok了,那就是通過必要的管理,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出質量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因此,對代工廠來說,成本是核心,是代工企業的關鍵競爭力,成本直接決定企業的存亡,道理很簡單:如果代工比自己生產成本高,那么為什么還要代工呢?此外,管理是關鍵,因為管理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成本和產品質量,這里提到的管理包括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生產線管理等多個方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代工模式相對簡單,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就是加工產品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包含成本和利潤,而其中設備成本和人力成本是最主要成本,也就是說,代工廠創造的價值中,有些是設備、廠房等硬件投資所帶來的價值,還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由于設備的成本是“死”的,因此企業能否盈利,關鍵取決于勞動者創造價值的多少和效率,而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便是勞動者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當然,所有勞動者都有剩余價值,不然企業怎么盈利?但由于企業性質不同,剩余價值的獲得方式和渠道有所差異,在一些高科技企業,由于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創新性較強,或者品牌影響力大,所以產品的附加值較高,而按工作量計算的簡單勞動所創造價值比例也就相對較低。這樣的企業沒有必要過分依靠勞動者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來盈利,甚至有些企業會把品牌、技術等其它附加的價值分出一部分來貼補勞動者的勞動。這就是在不同的企業中,同樣的崗位,同樣的工作強度,收入水平差異巨大的原因。相比之下,代工廠更聚焦于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而許多矛盾便因此產生。
代工廠在產業鏈中扮演的作用便是幫品牌企業降低成本、減少風險,這樣的性質決定了其運作模式和盈利模式,那就是通過嚴格到苛刻、精細化到事無巨細的管理不斷的最求成本最小化。與其他企業不一樣,代工廠的規模基本可以用員工規模來衡量,而代工廠的利潤也可以簡單的用“M元/天.人×員工數×365天”這樣的公式來換算,而在一些代工廠中,M的值甚至小于1。
相比之下,富士康是行業中做的較為成功的,其員工數在業內獨占鰲頭,而其憑借優異的管理,M值也還不錯。據傳說,富士康的每一盞燈都不是隨便開的,光靠這一項,一年就可以節省幾百萬,而這節約下來的幾百萬便是純利。從構筑節約型社會和倡導低碳生活的角度來看,富士康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值得廣泛學習和推廣的,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富士康的管理之嚴格。代工廠的運作模式,加上嚴格個管理,這使得富士康時常背負“血汗工廠”的罪名也不足為奇。
最近一系列事件把富士康推到風口浪尖,個人感覺很多人需要反思,而不光是那些心理學家們。那么,為什么會有所謂的“血汗工廠”存在呢?為什么“血汗工廠”招聘的時候會擠破頭呢?又是為什么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后,富士康的工資還是那么一千多塊呢?
富士康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電子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珠三角制造業發展模式的體現。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且人才素質較低,中國無法占領產業最高端,即便是生產所謂的高科技產品,我們也是做苦力。一些業內人士用“擰螺絲”來形象的比喻中國所謂的高科技產品制造業。可以說,在改革開放初期,這種發展模式是成功的,也是符合當時國情的,但幾十年過去了,為什么我們還在擰螺絲呢?為什么大家還在爭著搶著去擰螺絲呢?難道就僅僅因為中國有太多勞動力需要就業?難道就因為只有富士康能按時發工資?我覺得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需要我們思考的是,我們未來如何真正的轉變發展方式,真正實現產業升級發展。
一直以來,代工企業是跟著政策走的,因為他們對成本過分Care,他們落戶任何一個地方,所謂的考慮到政策、人才、環境等等因素,歸根結底都是考慮成本問題。幾十年前,珠三角率先開放,政策優惠,一批外資和臺資進入,那個時候,局面基本是多贏的,對地方政府來說,產業發展了、經濟騰飛了;對企業來說,成本下降了、利潤增加了;對第一代打工者來說,收入增加了、視野也開闊了。那個時候,過千元的月收入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天文數字,很快,珠三角騰飛了,人民有錢了。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一場金融危機讓珠三角感覺到了危機,珠三角開始真正面臨“產業競爭力”的壓力,雖然中國人創造性的把手機這樣的高科技產品的生產門檻拉到地平線以下,但是這種掙快錢的產業風險還是蠻高的。一時間,大批代工企業沒了訂單,很快,一批工廠倒閉,很多工業區都出現了罕見的蕭條景象。當然,富士康這樣的“龍頭”企業仍然屹立不倒。
可以說,珠三角在改革開放初期基本采取比較粗狂的“區位+政策+資源”的發展模式,其中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環境資源等,這種發展模式在當時可以說充分的發揮出了優勢。許多年過去了,由于成本優勢不再明顯,資源也變得相對匱乏,珠三角真的到了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現在考慮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轉型的問題,而是如何轉的問題。從近幾年的珠三角發展來看,其轉型的決心很大,包括深圳的“設計之都”定位,惠州、廣州的平板顯示基地規劃等。對富士康這樣的企業來說,這種轉型無疑把其畫在了圈外,不過,這并沒有給他造成太大的打擊,中國畢竟還有很多欠發達或者相對欠發達地區,還有很多地方有大量土地資源,還有很多地方有更廉價的勞動力,因此,我們看到富士康這幾年連續的動作,都表明了其轉戰內地的決心,而富士康這樣的“龍頭”企業仍然是許多城市招商引資的重點,其獲得的優惠政策和條件仍然可以使其屹立于全球代工產業之巔。
總而言之,富士康的故事還將繼續,富士康只是個現象,只是一棵招風的大樹而已,類似的企業在中國還有很多,富士康的“血汗”起碼還能換來“收入”,而有些企業連收入都不能保證,這不止是一個社會現象,還是一個產業現象,光靠一兩堂心理課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歸根究底,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才是王道,爭取在整個產業鏈分工中占有更有利的地位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擰螺絲”的工作是不是還需要持續一代人?80后快扛不住了,那90后呢?想起來還是覺得有些擔心。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