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圍墻文化被指深入心靈 封閉導致夜郎自大
圍墻文化與圍墻思維很中國
中國的圍墻,亙古至今,源遠流長。大至名揚中外的萬里長城、氣勢宏偉的紫禁城,小到貧民百姓的茅舍民居,都呈現出種種不同的圍墻文化。圍墻,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象征。但是,中國人為何對圍墻情有獨鐘?圍墻折射了中國人的什么心態?圍墻在中西文化語境中有何不同的解讀?本期專題邀請了有關專家進行剖析。
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圍墻和圈子,而是如何讓這個圍墻和圈子不斷擴大而不是反向發展,圍墻和圈子的擴大靠的是理想而不是功利
圍墻,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
高筑墻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沒事早提防,有事更加強,只有把自己圈起來才能安心。
有人戲稱如果從空中腑視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圍墻圈起來的國家,離開了圍墻,簡直就不叫中國。圍墻如此發達,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有形的圍墻多,無形的圍墻也多,中國文化可稱之為圍墻文化。這一發現讓人覺得找到了長期落后的原因,特別是近些年出洋開了眼界的新銳,不僅看到歐洲美國極少圍墻,即使到了東洋的日本韓國也不多見,更感覺問題嚴重,“圍墻文化”立即遭到口誅筆伐。
我有過幾次出國經歷,也產生過類似的感覺。記得在日本看到狹窄的院落,是用精美矮小的木柵欄組成,有的甚至就是用植物作墻,一步就可以跨進去,門和墻也極其單薄,感覺一拳就能擊穿,窗戶上也沒有鋼筋護欄,不由得為日本人的安全擔心。房東的回答竟然是不會偷、也不怕偷。所謂不會偷是指社會治安狀況良好,警察連丟只貓都會管,社區出現偷盜就是大案要案,一定會從重從快破案;不怕偷是因為大件搬不走,家里幾乎無現金,平常生活多刷卡。看來日本人雖然拆了有形的墻,卻從人文制度和技術創新中設立了更有力的墻,所以他們不需要用高大的圍墻把自己圈起來。
有形和無形的圍墻構建起我們的社會結構
我們能否拆掉有形的圍墻?有這么一個案例:某市主管領導到國外考察,對比中發現了圍墻文化之害,于是雷厲風行地帶頭拆了市委、市府大院的圍墻,倡導全市大拆圍墻,期望出現相應的文明狀態。結果是累壞了保安、辛苦了群眾、白費了錢財,徒增許多煩惱。難道我們的圍墻就這么結實?中國人就這么喜歡圈起來生活? 中國的圍墻文化,一定還有更深的含義和實實在在的功用。
中國最古老和最長的圍墻,莫過于萬里長城,最著名的是秦長城和明長城。
從實際功效上看,長城兩千年來事實上從未真正抵擋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到明代以后就逐漸廢棄了。但筑墻防御劃圈的思路和做法,卻頑強地保留在我們的文化深處,整個中國從長城到紫禁城、從單位到家庭,從家長到首長、從親戚到朋友,無不是由一個套一個的真實或無形的圍墻和圈子構成。由有形和無形的圍墻構建起我們的社會結構,這不是個體的簡單平面堆積,而是個人從屬于大圈套小圈的立體集群,費孝通先生總結為差序格局,與西方的團體格局完全不同。他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形象地描述道:中國的社會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一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構成中國社會內在的邏輯結構。這種平面和立體交叉的社會結構,帶來了穩定和秩序,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換人也沒有換地方而生生不息的國家。而且圈子越來越大,歷史上不斷包容進不同的民族成份,在近代以后構筑起中華民族這一世界最大的人類群體。
圍墻和圈子,是一個認同和組織的框架,也是人類社會構成不可缺少的支撐
穩定和秩序的背后,同時也包含著性格保守和發展遲緩的一面。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侵襲,中國人開始對自己的文化從懷疑到批判,從批判到全盤的否定,引進了西方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打倒了自家的“孔家店”。 無疑,中國的社會和文化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當我們靜下心來,發現中國的圍墻還是越建越多,圈子越劃越明顯,辛苦了半天,并未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是圍墻文化的問題,還是我們的思路有些問題?
其實,圍墻和圈子,是一個認同和組織的框架,也是人類社會構成不可缺少的支撐。我們個人是靠他人的參照而存在的,群體、國家甚至地球村都是如此,缺少了異的對立,就無所謂同的認知。人類要構成社會,就必然需要圍墻和圈子的邊界和由此構成的組織。有了清楚的邊界和有力的組織,人類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如果我們將圍墻和圈子徹底破壞了,就會發生“我是誰”的困惑,也就不知道用什么樣的規則與他人發生關系。個人就會由混亂走向迷惑,嚴重的就會抑郁、瘋狂甚至自殺,而群體就會從認知危機到信仰危機,最后帶來整體的社會危機,群體性事件和匪夷所思的怪現象就會層出不窮。構建和諧社會,無非就是各得其所和各安其位,這都需要“圍墻”或圈子的準確界定,規則和層次不能混亂。
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中國當前最重要的是拆掉有形的圍墻,還不如說最重要是如何建立和加固無形的“圍墻”,在人文制度和科技的創新中重構我們的秩序和生活。
當中國人的圍墻或圈子縮小到家庭的時候,就會出現“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一盤散沙現象,如果進一步縮小到個人利益至上的時候,中國人就會成為最自私最冷漠的群體;如果這個圍墻或圈子不斷擴大,提高到國家、民族甚至全人類的高度,同樣就會看見中國人所煥發的崇高和犧牲精神 。所以說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圍墻和圈子,而是如何讓這個圍墻和圈子不斷擴大而不是反向發展,圍墻和圈子的擴大靠的是理想而不是功利,是博大的“天下”抱負,這是我們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最值得深思的文化問題。
資料鏈接
國外的綠色隔離
澳大利亞:1927年建都堪培拉時,規定公私建筑都不許構筑非植物圍墻。今日堪培拉除了總理府保留一道圍墻,設一個崗亭一名警衛外,不見第二道圍墻。機關、團體為了掩蔽辦公場所,以參天的合歡樹、桉樹圍起一道道綠色屏障。各國使館引進本國花木,精心編織綠籬,讓游人如游列國植物園。單門獨戶的兩層住宅,由政府免費提供苗木,以薔薇、仙人掌、珊瑚樹、梨樹等形成隔離帶,院內種花鋪草,成為一個個小花園。
新加坡:登上最高點斯坦福酒店遠眺近望,找不到圍墻這樣的建筑。641平方公里的袖珍小國,297萬國民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花園之中。法律規定,有花園的住宅不筑圍墻,讓花木供路人共賞,可予減交房地產稅;住宅樓須距馬路15米以上,綠化地應占65%,建筑地只占35%。為此,新加坡人只建綠籬不建圍墻,從1971年開始,大種其樹,大鋪草坪,連天橋、候車棚、電桿柱都攀上藤蔓和三角梅。
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人口暴滿,1979年決定遷都到內陸的阿布賈,一開始就頒布取締圍墻令,確定新都為開放型的城市。1985年,市長下令拆除十多個單位擅自修建的圍墻。今日阿布賈磚石圍墻絕跡,處處綠樹成蔭,視野開闊,有的是萬紫千紅的花墻、樹墻、藤蘿墻。
美國華盛頓:近年流行綠墻綠門,砌墻壘門的材料是填滿泥土的塑料磚。磚的孔洞向外,內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彎曲向上吸收陽光,怒放各色花朵,結出向日葵、辣椒、垂掛絲瓜、葫蘆,一墻蔬菜,滿門鮮花。凡是構筑綠墻和綠門的服務單位,來客特多,生意格外興隆。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