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人總是“被堅強”?
媒體將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大陸人說得“堅強”似乎已成慣例,無論是發生大地震,發生特大事故,發生群體性事件,他們都能靜如止水。
血案
“30日當天搭乘地鐵的人們仍很多,但乘客們大都一言不發,表情肅穆,又顯得非常警覺。‘地鐵上的氣氛非常緊張,聽不到任何笑聲,人們的臉上也沒有一絲笑容。’莫斯科大學生艾麗娜•塔莎托娃說。另一名學生卡特雅•凡科娃說,‘今天坐地鐵時,有人的電子表嘟嘟作響,然后我想:天哪,又來了!’”《新京報》3月31日的報道,把人們的記憶又帶到了地鐵爆炸的那個時刻。
3月29日上午,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盧比揚卡地鐵站和文化公園地鐵站接連發生自殺式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39人死亡、73人受傷。根據俄羅斯情報機構初步調查顯示,制造這兩起爆炸襲擊的是兩名來自北高加索地區的女“人彈”。
3月30日,莫斯科所有的地鐵站都加強了警戒,荷槍實彈的警察們牽著警犬守在地鐵入口處。一些重要城市如圣彼得堡和新西伯利亞,也強化了安全措施。在發生爆炸案的兩處地鐵站,血腥混亂的現場已經被清洗干凈,只有墻壁上殘留的一些彈痕提醒著人們前一天發生的悲劇。
就在莫斯科地鐵爆炸案發生的幾天前,中國福建省一個實驗小學的師生和家長們,也經歷了同樣血腥的時刻。3月23日早上7點24分,南平實驗小學門口發生重大兇殺案,55秒內13名小學生被殺,其中當場死亡3人,送醫院救治10人,兇手被證實是一名醫生。“3月24日,福建南平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在上課。目前,學校師生情緒穩定,教學秩序如常。”新華社報道說。
中國人比俄羅斯人堅強?
如果非要找出《新京報》和新華社報道的相似之處,那么這兩篇報道的時間都是慘案發生的第二天。不同的是,前一篇報道中的人物是乘客,多數是大人。后一篇報道中的人物是師生,多數是小學生。前者強調乘客們感到緊張,非常緊張,后者強調師生們情緒穩定。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超過了俄羅斯的大人,中國人比俄羅斯人堅強。
寫到這兒,筆者想到幾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說了大意如下的話:
“一天,他看中央電視臺四頻道的節目,內容是臺灣地區的物價上漲了4.5%,臺灣人說,活不下去了。隨后,他轉到一頻道,巧得很,也恰好在說物價問題,說大陸物價上漲了6%,而幾個市民在接受采訪時都說,對于物價上漲他們能夠承受。由此,我進一步得出結論:不僅中國人比外國人堅強,而且中國大陸人比臺灣人也來得堅強。”
果真如此嗎?再看看南平事件發生后的一些報道:“由南平市35名心理咨詢老師組成的南平實驗小學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心理干預小組已經成立。福建師范大學15名心理學老師、福建醫科大學六名心理學老師也來到了學校,共同為實驗小學師生開展心理輔導。”這段話說明南平小學的學生們情緒還沒有穩定,他們需要心理救治,他們并不是“堅強如鐵”。
同樣,物價上漲6%,大陸人都能夠承受嗎?恐怕未必。至少一個月拿千把元退休金的退休職工難以承受,下崗工人難以承受,生活困難的家庭難以承受。
有時候,媒體將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大陸人說得“堅強”似乎已經形成慣例,無論是發生大地震,發生特大事故,發生群體性事件,他們都能靜如止水。也許在記者看來,這是在歌頌中國人,而在筆者看來,這是在貶低中國人,表面上在夸中國人堅強,實際上在說中國人麻木。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