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開欄語:在雷恩·吉爾森所著的《選對池塘釣大魚》一書中有這樣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話:“無論你是中學生、大學生還是碩士、博士生,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第一門課也是最后一門課。”的確,職業生涯規劃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規劃,是幫助學生找準方向,為自己選擇和設計人生的重要步驟。
華中科技大學就業指導教師、工商管理碩士、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朱若霞在長期與用人單位及大學生的直接交流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創造性地探索出適合中國年輕人的一套新方法論,并著有新書《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獲得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追捧。
自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介紹朱若霞總結的“本土職業規劃”,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規劃好自己的職業與人生。
郎咸平教授說過一段話,我覺得拿來形容目前國內的職業生涯規劃困境,非常恰當。他說,我們在引進西方學術時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忘記邏輯的大前提,這就是為什么導致“淮橘成枳”現象的問題根源。
職業生涯規劃,我認為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簡單地說,有個朋友打電話給你,問去某某地坐幾路車?到哪站下?你在告訴他怎么走之前,首先要知道他現在在哪里,對不對?
美國咨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NBCC)推出的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認證,其核心理念之一認為:“來詢者有能力識別自己的處境,有能力決策并自我修復。”也就是說,西方所有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規劃人心理成熟、個性獨立,知道自己在哪里,想去哪里”這樣一個隱藏的大前提基礎上的。
而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問題恰恰在于:他們雖然已經成年,但心理上仍處于極不成熟的兒童期,沒有能力識別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該往哪里去。
我這樣說絕非危言聳聽。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大”,美國心理學家克勞德和湯森德博士在《心理疆界》一書中認為:三歲的孩子應該已經建立起明顯的心理疆界,他們應該能夠掌握——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情聯絡,但不至于因為分離而丟掉自我、放棄自由;對他人說恰當的“不”,而不必擔心失去對方的愛;接受他人的拒絕,而不因此冷落對方。
對照這三點,仔細想想我們自己,看看我們身邊的人,甚至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有多少人能達到這樣的心理成熟程度?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朱建軍博士在《心靈的年輪》一書中認為:中華民族的性格是一種病態“口欲期人格”,即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由于父母過分壓抑其個性發展,使孩子成年后心理上仍然處于兒童階段。這樣的社會文化滲透的結果就是從兒童開始的一生中,人的自我探索行為、獨立自主意愿被嚴重壓抑,人的獨立個性在多數人的一生中都沒有機會發展。
可見,不管是從西方心理學家對心理成熟的定義,還是從中國心理學家對民族性格的反思,都可以看出:大多數中國人心理不成熟,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換言之,他們根本就不在西方職業生涯規劃列車的始發站,又怎么可能乘坐這趟列車到達希望的終點?
因此,我對國內這些理論不緊密聯系實際,在象牙塔里引進西方學術的所謂職業生涯規劃,表示強烈地質疑。
人對了,世界也就對了。我一直堅信一點:當你拼出了自己,你也就拼出了世界;當你弄清楚了自己,你就明白了整個世界。獨一無二的你自己,才是你的人生規劃中最根本、最核心,也是最關鍵的因素。
因此,在我看來,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掌控人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緊緊圍繞中國人普遍都比較薄弱的“自我意識”這個中心,沿著“界定自己——構建自己——認識自己——聽從自己”這條主線,一步一步展開。即:首先從心理問題著手,引導規劃人界定自己,建立心理疆界,獲得心理成熟和個性獨立;接著再補社會實踐課,通過足夠的實踐活動幫助規劃人構建自己、鍛煉自己、發展自己——經過這兩步之后,規劃人才有能力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有勇氣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走出一條無怨無悔的人生旅途。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