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翻市長轎車”背后的社會情緒
11月4日以來,一則主題為“安徽池州強拆,市長遭村民暴打”的帖子在天涯、貓撲等網絡社區廣為流傳。該網帖稱,11月3日,安徽省池州市市長方西屏帶城管、公安等力量參與該市貴池區梅龍鎮的拆遷談判,聲稱“不做市長,也要在20天內把梅龍鎮鏟平”,激起當地村民的憤怒,其座車被掀翻,本人“倉皇逃走”。
如此活靈活現的描述被當地當地宣傳部門指“有夸大之處”,但市長座車被堵路村民掀翻確有其事。“不做市長,也要在20天內把梅龍鎮鏟平”的霹靂話語在老百姓的憤怒聲中似乎煙消云散了,但正如新聞所言:圍繞征遷問題的政策博弈和利益競合成為全國性的征遷困局的一個縮影。
當拆遷困局和“掀翻市長轎車”的字眼聯系在一起時,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一個“看點”時,在筆者看來,正視隱藏其后的民眾和社會情緒已是必須。
“掀翻市長轎車”與民眾對政府和官員的不信任情緒有關。群體事件的破壞性升級,不是因為老百姓的訴求多了,而是由于一些干部的責任心少了。他們的利益不是與群眾而是與官場聯系在一起的。“掀翻市長轎車”突出反映出基層政權公信力的下降,當地很多村民把掀車歸咎為當地一些官員長期漠視百姓疾苦,并質疑方西屏不愿與群眾對話,一些網民甚至將52歲的方西屏與被處以極刑的前安徽省副省長兼池州市委書記何閩旭相提并論,在筆者看來,就是最好的說明。
“掀翻市長轎車”反映出民眾的無助情緒。參與群體性事件中的群眾所面對的往往是擁有權力和資本的強勢一方,自身往往擁有很少的社會資源,這樣在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即使可以通過合法的渠道維權,也非常難,所以造成了這些心中的強烈的無助心理。根據國務院發展中心農村部2007年對2749個村莊的調查,因為土地問題上訪的農民占到了65%,群眾因為征地造成社會矛盾的上訪占到了44%。從發生的群體事件看,折射出相當一部分群眾的無助心理。群眾就利益表達來說,其掌握和調動的資源又非常有限,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成本非常大,使他們對經過理性的合法途徑不抱太多的希望。由于長期形成的積壓的不滿心理,一些群眾在某些偶然條件促成下參與群體事件以發泄心中的情緒,這是群體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催生“掀翻市長轎車”的心理誘因。
“掀翻市長轎車”折射出參與者的盲目從眾情緒。當前群體事件的發生與不少群眾的盲目從眾心理密切相關,所謂從眾,是指個人受到群體的影響或壓力,從而在知覺、判斷、信仰和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中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當政府部門和官員忽視群眾利益訴求,治理失當時,作為沖突事件的“掀翻市長轎車”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實則有其發生的必然性。治理失當是群眾對當地政府失去信任直至產生對立的原因所在。職能部門的站位是否出現偏差,究竟為誰代言,是影響干群關系的關鍵環節。而這些因素的發酵就激發了民眾的從眾行為。“前兩年,池州要建九華山機場,把別的村房子拆掉了,到現在也沒住進安置房”既是誘因,也可以說是埋下了沖突的種子。“不做市長,也要在20天內把梅龍鎮鏟平”則是事件的催化劑。
“省里規定一畝田給3萬多,政府只給我們1萬,兩萬多強制交養老保險,老百姓才鬧的”的原因分析和“掀翻市長轎車”事實的出現,讓我們看到,社會情緒已經趨于極端和暴戾,遇有引線事件一觸即發,行為激烈,不計后果。更要看到,其中有的是利益關聯的群體,有的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而是通過參與群體性事件以泄私憤,表現出社會情緒的不穩定性。
面對“掀翻市長轎車”,給失地農民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和機制、平臺已經是首要選擇,而審視隱藏其中的社會情緒同樣是一道社會必答題。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