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男生選秀看異裝癖心理經(jīng)治療
男版LadyGaGa、男版“范冰冰”孔銘、“蘿莉”風格男生尚晨,最近娛樂圈男性選秀活動真可謂“陰風”陣陣,一頭長發(fā)一席短裙就連聲音也很柔美的“快樂男聲”參賽選手劉著更是將這股“偽娘”風吹向極致,人送封號“著姐”,網(wǎng)絡上再掀熱論高潮。異裝癖?異性癖?變性人?網(wǎng)友將各類心理概念混為一團,著實分不清楚。
異裝癖≠異性癖
異裝癖、異性癖都屬于性心理障礙,但兩者有著明顯區(qū)別。廣東省心理危機干預聯(lián)盟委員、心海榕心理機構心理咨詢專家于東輝介紹,異裝癖是對性別認同的混亂,“比如有這樣一位患者,父親早逝,家中都是女性:媽媽和兩個姐姐,小時候看到姐姐穿裙子涂口紅,總喜歡模仿,大家看后并沒制止,反而覺得好笑,長大后高考,該患者感覺壓力很大,突然想穿裙子涂口紅,緩解壓力”。于東輝說,這類人通常受到童年創(chuàng)傷影響,性格內向甚至自卑,在遇到壓力或困境時,認為還是做異性好,將自己裝扮成異性,能得到周圍人的肯定或關注,自己也能從中獲得舒服感。整體上,異裝癖者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處于混亂狀態(tài)。
而異性癖又稱性別轉換癥,是性心理身份或性別意識的顛倒,生理解剖上完全正常的人在心理上堅信自己屬于異性成員。例如“快樂男聲”參賽選手劉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不屬于‘偽娘’,我覺得‘偽娘’穿女裝是出于興趣愛好,我不是出于興趣,我只是覺得自己這樣穿才自然。”關于易性癖發(fā)生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環(huán)境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如有的父母想要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于是將其當女孩養(yǎng),給孩子扎辮子、著女裝、取女名,使孩子的性身份識別發(fā)生障礙。
關注12歲青春期之前的性意識建立
在異裝癖、異性癖的形成中,12歲青春期之前是個關鍵點。于東輝強調,父母們在這個時期應多加關注。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從3歲以后就開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男女有別”的性別角色意識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
至于6—12歲的小學階段,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社會知識和興趣的培養(yǎng)上,這個階段則屬于孩子性別意識的潛伏期。所以,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正確處理兩性關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礎。
異裝癖心理治療可恢復
異性癖的治療是比較困難的,患者多依賴于心理治療,變性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平衡,但也有資料報道有人術后后悔,且手術的并發(fā)癥和后遺癥給病人造成許多痛苦。于東輝介紹, 相對而言,異裝癖多數(shù)不需要做變性手術,其治療主要通過心理手段,而且要找到童年創(chuàng)傷形成的關鍵所在,進行治療,治愈的比率較高。
大家熟知的“泰國人妖”,有的是迫于生計有的是異性癖或主動或被動的從小就進行女性化訓練并服用雌性激素,到成人后發(fā)育成“變態(tài)”男性(部分是變性人),他們多數(shù)已經(jīng)喪失了生育能力。
此外,于東輝強調,不要將同性戀和異性癖、異裝癖混為一團,同性戀主要是生理性的,而異性癖、異裝癖主要是心理性的,APA(美國精神醫(yī)學協(xié)會)于1973年已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DSM-III-R)中去除。異性癖、異裝癖則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治療。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yǎng)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xiàn)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xiàn)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jīng)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chǎn)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xiàn)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