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拖延癥
拖延小組的成員紛紛跟帖,公布自己曾經因拖延付出的代價:有人錯過了出書的機會,有人錯過了高薪的工作機會,有人因為玩“空當接龍”游戲錯過了對國足隊員的采訪,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學業、丟掉文憑
將近凌晨一點,26歲的小蘇終于修改好了他的信用卡信息,包括賬單地址和工作單位。打電話到人工服務臺,幾分鐘就完成,他卻足足拖了兩個月。前一天是周日,他剛剛參加了醫藥代表的職業資格考試。事實上,他直到周五才開始溫習。上學的時候他就習慣考前突擊,幸運的是,成績一直還過得去,于是習慣就此沿襲下來。
兩個月前,他好奇自己有多少同道,鍵入關鍵詞“拖延癥”,搜索到了豆瓣網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癥”,毫不猶豫地加入了。
拖延和焦慮有關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發出去的郵件,還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臟,我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邊也許只是發呆地說,再呆一會兒,就一下下??”
這一段介紹是成員加入小組后首先看到的文字。2007年5月,在一家雜志負責市場工作的Fisher建立了小組,初衷源于她對自己的瑣碎拖延產生的主觀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喪卻伴隨偷來歡愉般的戲謔。”
個人生產力專家戴維·艾倫曾總結過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兩種情形:一種是很多煩人的小任務,它們會中斷生活,但影響不大,比如收拾一個亂七八糟的房間;另一種則屬于超出能力的控制范圍,甚至可能讓人害怕、或對當事人生活影響非常大的任務——兩種情形都和焦慮有關,而不是懶惰。
“拖延癥,好像就是在說我!”每天平均有30人加入到這個小組。的確,在人們看來,拖延(Procrasti nation)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鄭涌則認為:“現象具有普遍性,‘癥’則帶有臨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應的診斷標準。”目前而言,“拖延”只是一種現象,還算不上“病癥”。
根據美國芝加哥德保爾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費拉里1996年發布的調查結果,有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拖延的狀況,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為。
在1988年出版的《現在就做》一書中,心理學家尼爾·弗瓦爾說:“人們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懼。”該書的副標題是“克服拖延,享受無罪的玩樂”。
Procrastination一詞的拉丁原文procrastinatus,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于1542年的書里。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于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圣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后,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
在大多數心理學家看來,“拖延”這種推遲執行任務的行為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而焦慮大多來自做出決定或開始、完成一項任務。個人的拖延行為往往緣于壓力、犯罪感以及個人效率的降低——這些感覺綜合起來,往往又加劇了拖延行為。一般來說,一定程度內的拖延行為都屬正常,但長期的拖延則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調的一個表現。
拖延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沖動
初進小組的新鮮過后,小蘇發現,組內的發言更多是個人經歷的列舉,沒有太多專業人士的指導。一個月后,他決定求助心理診所,并打算將全部治療過程記錄下來。他很認同心理醫師的話:“拖延就是缺乏對自我的管理,從情緒到時間。”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美國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馬則認為,拖延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沖動”的特殊形式。他還發現,當需要在兩個任務之間作選擇,研究對象往往寧愿選擇不太緊急的那一個——雖然那項任務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悅感。
“外在的環境對我有一個要求,而我會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時會推遲。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對拖延的愉悅感,到后來形成了習慣,若不拖延還會有焦躁等負面感受。”跟隨心理醫師精神分析式的引導,小蘇漸漸對自己的拖延有了這樣的認識。
他原本在南京,讀書,工作,上司是一位和藹的老人,輕易不斥責下屬。小蘇漸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工作報告經常遲交,幾天,一周,直到一個月,上司不再沉默了。加上在買房的事情上一直拖延,女友誤會了他,兩人分手,小蘇在悔恨中離職。“離職的時候,還有兩萬元的發票沒有報銷呢。”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群男孩總是喜歡到某處草坪踢球,草坪的主人屢屢勸止無效,想出一個主意。他對男孩們說:“如果你們每天來踢球,我愿意給每人每天一塊錢。”男孩們欣然同意。第二日,主人說:“以后,我只能給你們五毛錢。” 男孩們勉強接受。第三天,主人不再發錢,男孩們忿忿離開:“以后誰還愿來這兒踢球呢?”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這則故事寓含了一種普遍現象:即使與之前的意愿相符,個體也會對強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傾向。為獲得自主的控制感,對外來的任務采取拖延回避,不失為便捷的途徑。
更何況,有時拖延甚至是被鼓勵的。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開放式訪談的過程中,都會提到相似的經歷:拖延并不曾真正帶來危害,趕在最后一刻搶閘完成了任務,同時滿足了虛榮心——只用很短的時間卻能取得不錯、甚至比別人好的結果。無形中,“自己最適合短期高壓的工作狀態”的心理得到強化,并對今后的工作產生暗示。如此周而復始,反復循環。
有時拖延是為了追求完美
在一篇人氣很高的帖子中,拖延小組的成員紛紛跟帖,公布自己曾經因拖延付出的代價:有人錯過了出書的機會,有人錯過了高薪的工作機會,有人因為玩“空當接龍”游戲錯過了對國足隊員的采訪,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學業、丟掉文憑??
按照安吉拉的理解,這些“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情形”屬于消極的拖延。安吉拉是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在《對拖延的再思考:態度和行為中“積極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并更及時地實行。
“時間緊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在去年12月的一篇博客中,知名寫手柏邦妮記錄了她的一次緊張經歷:7小時的劇本會后,分秒必爭地趕回家,編輯們全體在等她的封面文章,趴在電腦前一口氣寫了5000字才作罷。
除了焦慮和逃避控制,常與拖延聯系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費拉里教授認為,某些拖延行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
拖延小組中,除了小蘇,還有一位成員備受關注。在一篇《攻克拖延癥》的熱帖中,她記錄了自己與心理醫師交流,并根據醫師的引導分析自身拖延的緣由、讀心理學書籍的心得,甚至詳盡到幾點鐘起床、幾點鐘到教室的日常規劃。她的昵稱是“完美是個夢”,英文ID是“perfectionism”(完美主義)。
關于“拖延”的研究也處在“拖延”中。鄭涌教授表示,國外對“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國內則一直缺乏這方面的研究。關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義,也從未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論。但拖延無時不在。
關于拖延的生理學根源研究,目前大多圍繞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腦區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計劃、沖動的控制和注意力,還起到過濾器的作用,降低來自其他腦區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額葉皮層的損傷或者低活動性,會導致過濾雜擾刺激的能力降低,進而使處理任務的組織能力變差。
由于工作時間的安排,小蘇原定為期六周的治療才進行了不到三分之一,但他覺得效果還是挺明顯。至少現在,他已經修改好了信用卡信息,并且整理好了發票預備明天報銷,他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不會再拖延了。-
-
學會說“人話”并不簡單人和人在一起交往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而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說話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很多的小技巧的,那么如果是說
-
警惕孩子的蛋殼心理小孩子的心里也是特別的脆弱的,尤其是孩子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特別脆弱的一些心理現
-
你是孩子心目中理想父母嗎很多電視上都是演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感覺是特別的密切的。當看到電視上這一幕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羨慕,而且也是
-
男人生理期的一些表現我們在生活中都知道很多女性都會來月經的,而且這就是大家說的大姨媽,可是對于男性來說,其實男性也是有生理期間的,每一段時間
-
如何擺脫負面情緒 推薦四種有效方法生活中不少人會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更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因此如果出現負面